總體上,中國的貿易競爭力在全球金融危機后爆發后逆勢提升,出口雖然增速明顯減慢,但在世界市場中的份額穩定增長。現在的問題是,總量增長和結構優化的良好趨勢能否持續——— 這是關系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一個重要問題。
然而,今年中國對外貿易的最新情況釋放出了一些令人擔憂的信號。
2015年1-5月中國累計出口8809億美元,增長率僅為0.7%,接近零增長。除了2月份由于基數原因和季節因素顯示的大幅增長外,出口出現了4個月的負增長(圖2)。從歷史數據看,類似的情況除了在金融危機爆發期間之外還是非常罕見的。5月份,中國出口先導指數為35,連續3個月下滑,這表明我國出口短期內增長難度仍然較大。如果下半年的情況沒有明顯好轉,中國的年度出口增長率可能會錄得201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也可能是除2009年外近20年來的最低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出口不振的同時,今年1-5月中國的進口出現了持續的、大幅度的負增長(圖2)。無疑,這使得中國的貿易順差大幅擴大,對國際收支是重要的“利好”。然而,進口的下降無疑也帶來了中國經濟需求疲弱、增長乏力的信號。以5月的情況為例,中國進口總量較之去年同期下降了17.6%。特別是初級商品的需求很弱,煤炭、鐵礦石等的進口繼續下滑。就同比下滑而言,國際市場價格的大幅下降無疑是一個重要原因。然而,前5個月資源進口金額大降的同時,進口數量也有所減少,這從一個側面表明國內固定資產投資活動明顯乏力,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不足。
對于中國出口疲軟情況,筆者認為更深入的分析需要超越對短期、周期性、直接的問題的關注,將目光投向一些中長期、結構性、間接的問題。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