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萬民眾十分討厭的房地產為何再次受到青睞?在上一輪房地產調控“初見成效”之后,政府為何又坐不住了?理由只有三條:宏觀經濟乏力,商品房庫存增加,政府土地財政“斷供”。與以往房地產調控相比,這次調控也沒多少新鮮事,唯一例外的是各相關部委不再單打獨斗,兩個原來形同陌路的部委第一次坐到了一條板凳上。此舉可以解讀為形勢嚴峻需要部際協調,也可以解讀為政府效率提高了。
2008年的房地產市場下降,源于外部原因,此次房地產市場下降,則起于內部原因: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進展緩慢,經濟下滑明顯,房地產調控“初見成效”,兩個原因相互作用,進一步加大了中國經濟下滑的風險。其實,下滑本身就是房地產過熱的后遺癥,GDP兩位數的增長,離不開房地產的貢獻,如今房地產市場遇冷,GDP就跟著下滑,地方政府的錢袋子開始斷流,地方債務問題凸顯。這也說明,中國經濟依然離不開房地產。自從2003年“18號文”首次提出房地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后,每一輪調控都沒敢再提“支柱”二字,只有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央大力救樓市的時候再度提及。此次兩部通知,第一句話就是: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行業,房地產市場穩定關系民生和經濟社會發展。其重要性已不亞于“支柱”,后一句話更是直接給出了底牌。
仔細研讀兩部通知,可以將此次調控手段歸納為兩點:從供應端下手,從存量下手。
供應端調控,主要體現在土地和商品房供應兩個方面,通知提出要“因地制宜確定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的供應比例”,含蓄地改變了此前硬性規定的比例,同時,對于土地供應,明確提出對住房供應明顯偏多或在建住宅用地規模過大的市、縣,應減少直至暫停住宅用地供應;對住房供求矛盾比較突出的熱點城市,應有效增加住宅用地供應規模。對前者減少直至停止供地,是為了消化存量住房和土地,也是為了抬高地價,對市場和地方都是有利的,但對于吃慣了土地飯的地方政府,就可能斷了命根子,能否落實尚待觀察。對于后者,實際上等于承認熱點城市因為調控,商品房的供應已經明顯不足,需要增加供給。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