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數據顯示,1月份進出口同比下降10.8%
外貿弱勢開局 出口面臨壓力(讀數?發現經濟運行的軌跡)
分析1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同比下降的原因,進口貨物量減價跌是主要因素。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固定資產投資創新低,工業生產疲弱,對大宗商品進口需求持續萎縮,進口下行壓力大。同時,由于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進一步拉低了進口值
海關總署8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月份,我國進出口總值為2.09萬億元,同比下降10.8%。
海關總署同時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今年1月,我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為38.6,較去年12月下滑1.5。這是該指數連續第四個月下滑,預示今年一季度以及二季度初我國出口仍然面臨下行壓力。
分析1月份我國外貿進出口同比下降的原因,海關總署有關負責人表示,進口貨物量減價跌是主要因素。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固定資產投資創新低,工業生產疲弱,對大宗商品進口需求持續萎縮,進口下行壓力大。同時,由于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進一步拉低了進口值。
海關統計顯示,1月,除大豆進口量增加外,鐵礦砂、煤、原油、成品油等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均有所減少,同時主要進口商品價格普遍下跌。
分析人士指出,1月份進口增長下降幅度超預期,說明國內需求疲弱。隨著進口增長下跌幅度大于出口,帶來貿易順差上升,導致GDP中凈出口的貢獻增大,這種“衰退式的貿易順差”值得關注。
華泰證券分析師俞平康認為,1月份進口、出口貿易雙降,貿易順差創歷史新高。隨著全球經濟需求放緩,各國爭相采取寬松政策,貿易環境不容樂觀。
分地區看,海關統計顯示,1月份,我國對美國、東盟進出口貿易表現相對較好,其他地區全面走弱。其中,歐盟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總值3230.1億元,下降5.3%。美國為我國第二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總值為3004.7億元,增長0.5%。東盟為我國第三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總值為2571.4億元,下降0.6%。此外,中日雙邊貿易總值為1405.3億元,下降17.3%。
交通銀行研究員劉學智認為,除了外部經濟“逆風”外,我國外貿傳統競爭優勢弱化也是出口走低的重要原因。
海關調查顯示,去年前三個季度,我國的服裝、紡織品等7大類傳統勞動密集型出口產品在美國和日本的市場份額分別下滑了0.8和2.8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一些發達國家對我國制造業的投資降溫,實際利用外資下降。而我國外貿出口約有一半是外商投資企業創造的,實際利用外資下降,也將對出口形成中期制約。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