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人民網發表署名國平的評論文章,深入探討了中國媒體變革及其文化影響。文章認為《指導意見》的發布,不僅意味著中央對媒體發展與變革的深刻洞察與遠見卓識,更表明中央決意下好改革“先手棋”,著手媒體戰略布局,占領輿論制高點,在媒體新格局中掌握主動權,凸顯中國深度融入世界背景下寄望講好中國故事的愿景。有了新型主流媒體、新型媒體集團,展示在世界面前的中國形象將不會變形,而會是更真實、更文明、更可親。文章還認為媒體融合發展,觸發的是一場重新認識新聞傳播規律的變革,是媒體人在新技術帶動下的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無獨有偶,12月10日,福建省委宣傳部部長李書磊在出席第六屆海峽媒體峰會時指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關系到文化的傳承和延續,是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在這方面華文媒體應有自己的創造,從而為人類文化作出較大貢獻。
絲綢之路、大運河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其文化價值和發展潛力引發持續關注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絲綢之路原起于西漢都城長安,東漢時延伸至東都洛陽,是中國、印度、希臘、埃及四種主要文化之間交流互動的大動脈。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后,即被廣泛接受。后來,歷史學家把與陸上絲綢之路相對的海上東西方通道,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絲路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遺產和精神財富。
2013年9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作重要演講,從新的外交戰略和國家發展戰略出發,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得到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中國國內涉及省份的熱烈響應。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進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以聯合申報的形式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絲綢之路項目,也是我國第一個跨國聯合申報世界遺產的項目。聯合申遺進一步增進了中國和哈、吉等中亞國家的傳統友誼,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起成為新時期中國與中亞地區各國和平對話、共同發展的新紐帶。
海上絲綢之路,在新的國家發展戰略中同樣煥發出光彩。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訪問東盟國家時提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是我國主動搭建合作平臺,促進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與共同富強,攜手重現海上共同繁榮的戰略建構。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此同時,涉及中國沿海9座城市,50個遺產點的海上絲綢之路的世界遺產申報工作也在加緊進行。
上篇:
下篇:
地址: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 電郵:303235380@qq.com
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