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給我國林產品國際貿易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這次年會仍然聚焦林產品貿易與投資的可持續。這看似老話題,但在經濟新常態以及“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老話題也有了新內涵,我國林產品國際貿易如何在新的經濟發展態勢中印上“可持續”的烙印?
新常態下林產品貿易的新變化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林業對外貿易和投資怎么發展?我想所謂的新常態和新環境,首先是我們貿易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更加弱化了,已經不如越南等東南亞一些國家,甚至比東歐國家的勞動力成本還高。其次,低成本在全球獲取木材資源的環境和條件也發生了變化,過去我們獲得木材資源付出了很多環境成本和其他代價。第三,全球的貿易壁壘對企業影響很深遠,近些年,企業一直疲于應對貿易摩擦,這對企業的各方面耗損很大。第四,我國的環境、承載力已經達到了上限,我們要從“大進大出”變為“優進優出”。
這幾個新的變化,促使我們林產品貿易必須要轉變,要從過去不可持續的、不平衡的貿易形式發展到可持續的、平衡的貿易形式;要以裝備走出去帶動技術、服務、標準的轉型和升級。
國際林產品貿易呈現五大特點
全球的經濟正從危機時代向后危機時代的過渡,保持了溫和增長的態勢,但是也存在著重大的下行風險,就業和消費的形勢比較嚴峻。當前國際林產品貿易正呈現五大特點和趨勢:一是中國已是全球第一大木材進口國和人造板出口國,而越南、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國在國際林產品貿易方面正在成為中國的主要競爭對手;二是俄羅斯、南美、非洲、太平洋島國等傳統木材資源出口國逐步減少原木出口,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使得工業原木的國際貿易量持續下降;三是歐美發達國家在高端林產品領域繼續占據著制高點,并且在全球林產品貿易中仍占據主導地位,但其所占份額正在逐漸減少;四是亞洲成為林產品貿易發展的重要區域,木材貿易額已超過北美,在各大洲中位居世界第二位。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緩慢復蘇階段,亞洲在世界林產品貿易中地位日益提高,表現出勃勃生機;五是高附加值加工產品,特別是精深加工產品貿易迅速擴大,技術創新與林產品貿易的關系日益凸顯。各國積極通過技術創新來開發高附加值林產品,以提升和保持林產品的國際貿易競爭力、改善貿易績效。
“一帶一路”如中藥助力長遠發展
“一帶一路”戰略不僅維系中國改革發展的成敗,同樣攸關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前景。這一富含東方智慧的重要戰略是開放包容的,完全可以避免新興大國與傳統強國之間的惡性競爭。
“一帶一路”戰略將成為中國全方位主動對外開放戰略的新型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平臺。張建平強調,區域經濟合作不等同于區域經濟一體化,“一帶一路”與APEC的設計理念存在明顯差異。APEC倡導的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需要通過自由貿易談判完成規則對接,這種方式更像一劑西藥,它成分清晰,藥效很快,只要能消除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就會立即促進貿易增長。“一帶一路”戰略主張的區域經濟合作則像一劑中藥,它成分很復雜,也許短時間內藥效不明顯,但從長遠角度看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林業部門是最早制定企業境外投資指南的行業,“一帶一路”政策也將給林業發展帶來機遇和挑戰。
林業“走出去”呈現十大變化趨勢
當前,全球增長格局、國際貿易格局、國際金融格局、國際投資格局、國際產業分工等都出現了巨大調整。我國林業“走出去”呈現出十大變化趨勢。一是境外林業投資進入高速發展期;二是境外企業規模日益擴大,經營日益規范,競爭力日益增強;三是境外林業投資地區由點向面擴展,國別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擴展;四是境外林業投資由木材采伐為主向采伐、加工、種植、園區建設擴展;五是境外中資企業生產產品由回運中國為主向銷售全球市場擴展;六是境外投資林業企業類型向多樣化擴展;七是俄羅斯仍將是境外林業投資合作的重點,但份額下降;八是三大熱帶雨林地區投資發展受阻,向溫帶材產區擴張迅速;九是中資企業林業投資日益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高度關注成為新常態;十是資源國環境保護意識快速提升,對企業提出了更高要求。
林產品國際貿易亟待優化結構
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將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林產品貿易增長主要基于勞動力要素驅動,容易進入“比較優勢陷阱”,也要探索如何由勞動力要素驅動向投資驅動、創新驅動轉變。在這個轉變中將蘊藏著林產品國際貿易的新動力。
但與此同時,我國林產品貿易也面臨諸多挑戰。內部挑戰包括,人口紅利消失、土地成本上漲、環境成本上漲等;外部挑戰包括木材合法性認證要求越來越嚴格、反傾銷反補貼以及技術性貿易壁壘層出不窮;發展中國家競爭激烈等。面對以上挑戰,我國林產品貿易亟待結構優化,包括貿易方式的優化、商品結構的優化、出口市場結構的優化、出口與內需的協調、出口貿易向對外投資的升級等。
木材產業園區需要做好兩門功課
黑龍江綏芬河國家進口木材加工交易示范基地是經國務院辦公廳2013年批準的“先行先試”的全國性示范項目。2014年中國林業集團公司與民企合作,共投資7.3億元,園區占地33.88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9.14萬平方米,已入駐生產企業38家,投入生產26戶。園區年營業收入60億元,出口創匯1240萬美元,實現工業產值20億元,稅金3500萬元。
國內各類產業園區開發過剩, 有的成了工業“鬼城”,有的圈地數年,仍荒草連野、人跡罕至。木材產業園如何避免重蹈覆轍?我認為要具備以下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深厚的產業基礎、產業鏈延伸;二是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通過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和靈活的經營機制,將央企與民企的各自優勢發揮到極致。同時,也要做足兩門功課:一是清晰、準確的功能定位,精細規劃、精準對接;二是領導重視和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