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在降低購買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和貸款利率等方面又出了不少政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比如安徽池州支持住房公積金支付首付款,夫妻雙方公積金最高可貸70萬元;廣東陽江:提高多子女家庭購買首套自住住房的公積金貸款額度;海南:支持購房人提取公積金支付新房首付款;……這些政策對于恢復房地產市場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景暉智庫首席經濟學家胡景暉分析認為:
我們講講房地產恢復市場的應有邏輯。近期看到關于房地產恢復市場有了很多新的舉措,包括要降低首次置業的首付比例,比如說提高公積金的提取比例以及提取金額的上限,進一步降低公積金的利率;比如說改善型置業、稅費進行減免等等。但是我覺得這些恢復房地產市場信心的一些舉措,仍然是沒有走出原來的邏輯和思維模式。我個人認為,很可能對市場的實際刺激作用并不大。我一再講,在疫情之后恢復經濟、恢復房地產市場、恢復購房信心的這樣一個大背景之下,靠這種傳統模式的“切香腸”、“擠牙膏”似的參數性調整或者說細節性調整,已經是沒有多大作用,所以我們不是說這些政策不好,我們要提出應有的建議。
那么怎么來看呢?首先我們把市場分成首次置業、改善型購房和投資三部分來看。從首次置業來講的話,很多都是年輕人,那么這些年輕人實際上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就業都困難。我們現在每年畢業一千一百萬大學生,就業壓力很大。國家統計局上半年的統計,我們看到年輕人現在實際的失業率將近四分之一。我個人認為真正的數據恐怕比這個大得多,每年剛畢業的大學生,估計有一半兒是實際上沒有真正就業的。再加上目前不少企業也在裁員,所以一方面是大學畢業生找不著工作,另外一方面很多年輕人又面臨失業,這個時候你讓他去買房子顯然很不現實。如果真的讓其去買房子,年輕人恐怕要掏空“六個錢包”,也就是要掏空爸爸、媽媽的、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的錢包,讓他們來幫襯買房。那么問題又來了,如果掏空了這六個老人的錢包,那這些老人又怎么養老?養老又是我們面臨的一大重要的社會問題。所以降低首付比例或者說降低首次置業的利率,恐怕都不足以讓年輕人去買房。那么首次置業的年輕人,工作不穩定、收入不穩定,又不應該去掏六個老人的錢包,那怎么辦呢?就是把首付比例變成10%,恐怕掏出來也困難,而掏出來10%的首付,那剩下的90%要以月供的形式還,恐怕也還不起;所以我覺得從首次置業的角度來看的話,要把首付比例盡可能的降低,但是降得再低恐怕也收效甚微。
那應該怎么辦呢?我們要把現有的政策做串聯。首先,對于那些剛剛畢業的年輕人,或者說進入社會一兩年、兩三年的年輕人,給他們提供保障性租賃住房。在政府補貼、政府政策優惠的情況下,通過企業的微利運營,給他們提供保障性租賃住房,這個他們是租得起的。那么租了一段時間之后,可以以共有產權的形式把這些房子賣給租房人。甚至某些省市,現在開始就是已付租金可以抵扣房款。那么到那個時候,比如說他租這個房子租了兩年、三年、五年,多少有點積蓄。如果房租還能抵扣一部分房款或者全部房款的話,那么以共有產權的形式來購買是買得起的。他買的不是商品房,買的是共有產權房。共有產權房政府是持有一部分產權的,所以他要買只是買了這個房屋市場公允價值的一部分,而且房租還可以抵扣一部分房款。如果再加上貸款,他就買得起了。那么再過若干年,比如說再過五年、八年、十年,他可以把政府的共有產權,政府的那部分份額再買下來,這樣他就擁有了一個商品房產權的全房屋的業權。那么再過渡一段時間,比如說再過三年、五年,他就可以把它賣了,賣了以后再加點錢就可以直接升級住房了。所以我覺得單純的針對首次置業的年輕人降低首付比例、或者降低利率、或者降低公積金利率、或者提升公積金的提取額度都作用不大。應該是把現在的保障性租賃住房、共有產權房和商品房的政策進行套嵌和串聯,才能讓年輕人從租房開始,到買共有產權房,到通過購買政府的共有產權房的份額部分來成為商品房的擁有者。再通過商品房的出售、退出實現這些升級。這一系列政策的串聯和套嵌恐怕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二部分我們講改善型購房。改善型購房現在首付比例很高,40%到50%左右,恐怕是起步。如果首次置業首付比例降到10%,我覺得改善型購房應該降到20%到30%。因為改善型置業才是現在市場的購買主體。第二,利率也要做大幅度的下降。第三,“一買一賣”不光是說賣房子的時候個人所得稅要減免,我覺得只要是“一買一賣”,除了個人所得稅之外,增值稅、契稅都應該做減免。既然是改善型購房,改善完之后肯定要裝修,要購買家居、家電……這些都可以提供消費貸款支持。所以也要在改善型置業這個環節,把一系列的政策做組合套嵌,針對性的形成一攬子的方案,而不是零敲碎打。
第三部分我們再說說投資。房地產有沒有投資屬性?肯定有。房子絕對不是用來“炒”的,房子是用來住的;但是房子不能炒,并不是說不能投資,“炒”是短期內買進、賣出,博取差價。但是如果中長線的持有一個房子,長期通過房租收益和溢價收益來獲取合理的投資回報,這不算“炒”,也不應該被狙擊和禁止。那么問題又來了,我們現在又提出來讓居民有財產性收入,居民有什么財產性收入?炒股要賠錢;理財有可能穿透;放在銀行利率低。所以我覺得投資房產就是讓老百姓獲得財產性收入的一個重要部分,既可以通過租金獲得,也可以通過長期的溢價獲得。它還解決了一個租賃市場上房源不足的問題。其實早在2007年、2008年就提出來發展房屋租賃市場的時候,它的一個核心問題,我就講到了誰來當房東?政府來當房東嗎?公租、廉租不成功;讓企業來當房東嗎?投資機構來當房東嗎?有過案例,市場化長租公寓最后以蛋殼爆倉搞得一地雞毛。保障性租賃住房雖然政府給予了大量的政策扶持,到目前來看進展不大。所以我早在十六年前就提出來,政府當房東和企業當房東恐怕都不是最佳解決方案。要讓老百姓來當房東,一方面有效地增加了租賃房源,另外一方面又增加了居民的財產性收入,而且房地產投資本身就是一個中長線、中長期的問題。老百姓來當房東,那么老百姓就可以獲得租金加溢價的一個長期穩定收益。所以還是應該允許房地產投資的,也就是說除了首次置業,除了改善型購房,對于買第三套、第四套的老百姓也可以提供一定的貸款支持。比如說我們首次置業買第一套首付10%,買第二套首付30%,當然前提是“認房不認貸”,那么買第三套可以50%,買第四套可以70%。我講了首付比例,那么這樣程度上就給投資房產提供了一定的杠桿,再加上現在貸款利率很低,那么老百姓就可以投資房產或者是住宅來當房東,既增加了財產性收入,又增加了租賃房源。
所以我們的房地產調控措施的調整,要想讓房地產市場復蘇,不能再去做割裂的、碎片化的、局部的政策調整,應該聽聽我一直以來由衷的建議。針對首次置業的人群、針對改善型購房人群、針對有投資需求的人群,把各項政策做組合、做套嵌,同時加大優惠力度。從購房人的角度來考慮,怎么能夠充分調動他們的購房意愿。在疫情之后,經濟逐步恢復的大環境之下,核心就兩個字“信心”,信心比黃金更重要。這又說到一個根本問題就是保交樓。那么前兩三年以民企為主的這種爆雷和爛尾,已經嚴重地挫傷了購房人的積極性,所以保交樓保民生,才能夠讓市場恢復購房的熱情。當然光有熱情也不夠,我們的整體經濟要向好、就業要穩定、收入要穩中有增加,再加上市場信心的恢復,恐怕房地產才能夠逐步向好。我們不要指望某一個政策就立竿見影,市場復活一蹴而就,這是不現實的。因為今天中國的經濟體量很大,中國的人均居住面積達到了四十平米,在全球都是不錯的,僅次于美國的六十八平米,相差也就二十八平米,所以我們已經擺脫了住房緊缺的年代,而進入到一個適中、相對比較舒適的狀態。
那么要想讓消費者再購房,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有錢;第三要有意愿。要么他覺得這個生活是他想要的,除了城里有一套之外,郊區還要有一套;除了考慮到自住之外,還要考慮到子女教育、養老、醫療、出行、通勤、社交等等。除了自住之外,還要考慮到把房地產作為一個中長期穩健性投資,通過溢價加租金獲取一個中長期的穩定性收益。我覺得這個收益的年化只要高于現在銀行的整存整取的這種一年的平均收益率和低風險理財的平均收益率即可。所以我真的不主張再去“切香腸”、“擠牙膏”做碎片化的、片段式的這種政策調整;而要站在購房人角度,把購房人分成首次置業、改善型購房和投資三類。從他們的需求及痛點做政策的組合、互嵌和優化。這在假以時日在快速的落地、執行,讓老百姓感受到政策對他們的關懷,市場才能逐漸向好。這是我的建議,我從來不是說簡單地去批評,而是一定會提出建議。當然還有一點就是我覺得房地產從業人員也好、媒體也好,不要過度的解讀和放大,也不要去自嗨和盲目的散布市場的樂觀情緒;我覺得經濟不是喊口號喊出來的,經濟是扎扎實實地做出來的,而在做之前一定要進行大數據的分析,做嚴謹而縝密的沙盤推演和論證,這個不是喊口號,而是要對人民、對老百姓負責。因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我們當前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滿足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