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轉型期”,和汽車的速度變化有異曲同工之妙。
房地產行業永遠都不會停止,只是會有新的模式,新的玩法,我們將過去一二十年的經驗,現在的情況,還有未來的發展,大致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
1、“人地結合”,一、二線城市將會成為“領頭羊”
隨著人口老齡、不婚率及少子化程度的增加,將來人口增加將不再象二三十年前那般可觀。
人口聚集的地方,房地產就會有更多的價值,從而產生更多的購房需求。
在接下來的二十年里,一些三四線、十八線的小城鎮,很可能會變成一個人口凈外流、工業衰敗的收縮城市。
而一、二線城市,以及省會城市,以及區域中心城市,則可能會有新一輪的人口流入,因為大城市的虹吸效應,包括教育,醫療,商業,人才等等。
而且以后的土地供應,也會隨著人口的增加而增加,人口的減少,人口的減少,人口的減少。
這也是為什么,一、二線城市,將會是樓市的主戰場,很多人都在考慮,要不要將一些三四線、四五線、縣城的房子,轉移到更大的城市去。
2、都市圈內各板塊的分異作用
市區內的區域,不再是建新區、新城的時候,大規模的擴張,隨著人口的減少,人們的注意力,又回到了老城和核心區域的價值上。
因為城市核心區域的教育、醫療、商業等資源,已經形成了一種地域性的慣性,以后買房的價格,將會不斷上漲,大家都不愿意往新區發展了,中心區域的房子,將會變得更值錢。
相反,在郊區或者新區,那些改善型的大房子,因為沒有完善的配套,交通不便,升值空間和價值就會大大降低。
所以,市區內的區域,也會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大體上,都是中心區域,價值更高。
3、存量住房(既有住房,也有二手房)成為歷史
現在的增量房,已經不是以前的那種大規模生產了,而是小而精,小而美。
畢竟,對于剛需來說,可能不僅僅是新房和期房。二手房,也是剛需和改善的重點對象。
存量房市場的現房和二手房,由于其所處的位置,在一座城市的中短期,都是具有很高的不可替代性的稀缺資源,比如地鐵站,學區,醫院,公園等等。
存量房的交易量和價格,將會越來越大,人們也會越來越理智,越來越喜歡二手房和現房。
預售+期房的模式,以前是“一房難求”,現在是“人找房”,但以后可能會被買家“房找人”,變得不那么受歡迎。
上述三大趨勢,是我們根據以往的經驗,并與當前和未來的發展趨勢相結合,對未來房地產市場的轉型,做出了一個特定角度的預測,時間是檢驗預測結果的試金石,這只是我們的一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