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煤礦采掘”,很多人腦海中很自然就會浮現出滿臉煤灰的礦工形象。
但你或許想象不到,如今的煤礦工人不僅不需要出大力、流大汗的人力挖煤,還用上了我國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采掘神器”,只需要幾位工人站在安全位置操作、按下幾個按鈕,機器就能自動采掘,工作量還達到了原來的3-4倍。
這件“采掘神器”是什么?
這里所說的“采掘神器”,指的是掘支運一體化快速掘進系統。根據不同地質條件配套,整個系統最長可達200多米,重量高達230多噸。
中國煤炭科工集團首席科學家、快速掘進系統總設計師王虹稱之為“煤海蛟龍”。該系統由掘錨一體機、錨桿轉載機、柔性連續運輸系統和協同控制平臺等部分組成。
其中,可伸縮的巨大的滾筒是它的利齒,負責挖掘;前方的旋轉刀盤好似“巨龍”的舌頭,把割下來的煤塊源源不斷地撥到嘴里,而龍的脊椎和頂部、側面的龍爪負責支護,龍的身體則負責運輸。
就這樣,整個系統完成了從采掘到支護再到運輸的一整套工作。
煤礦掘進“掘”出世界紀錄
回顧歷史,最早的煤炭開采工作,全部要靠人力去挖掘,靠的是肩扛、手抬;慢慢地開始采用風鉆和炸藥;到了現代,才實現機械輔助。陜煤集團黃陵二號煤礦總經理易瑞強坦言,雖然開采手段有所變化,但掘進效率和安全問題一直困擾著煤礦工人。
巷道掘進作為煤炭開采的先行基礎工程,約占煤礦井下采掘工程量的70%-80%。而我國每年新掘巷道13000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工程量巨大。
面對這樣的工程量,掘支運一體化快速掘進系統的應用,不僅顯著提高了煤巷掘進效率、降低了作業人數,還改善了掘進工作面環境,實現了高效捕塵、除塵,保障作業人員的職業健康。
同時,這項技術突破更“掘”出了世界紀錄。2014年,在穩定圍巖條件下,月最高進尺3088米,創造了大斷面單巷掘進世界紀錄,是煤礦平均掘進速度的10倍以上;2022年5月,在中等穩定圍巖條件下,月最高進尺2086米,掘進效率提高3倍;2022年3月,在復雜圍巖條件下,月最高進尺856米,掘進效率提高1.5倍。
以“中國創造”打造“中國速度”
王虹告訴記者,掘支運一體化快速掘進系統的應用,開啟了煤巷掘進的全新模式,實現了我國巷道掘進技術與裝備從“跟跑”到“并跑”再到目前“領跑”的轉變。
2021年,掘支運一體化快速掘進系統入選“科創中國”先導技術榜,極大地促進了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助力綠色礦山,以“中國創造”打造“中國速度”。
如今,掘支運一體化快速掘進系統已遍布在晉陜蒙等各大型煤企集團,并在不同地質條件下廣泛推廣應用。
作為我國能源安全的“壓艙石”,煤炭當前仍是我國最主要的能源。先進的煤炭采掘技術,有效保障了我國煤炭資源穩定供應。今年以來,在全球能源供應偏緊背景下,我國持續做好煤炭增產保供工作,將能源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記者了解到,中國煤科太原研究院正在進行第四代智能掘支運一體化快速掘進系統4.0中的核心技術攻關,將全面提升快速掘進系統工藝與智能化技術水平,不斷加速智慧礦山建設向“少人化、無人化”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