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石油悲觀主義者主張沒有改變石油產業未來的關鍵技術。原因是什么?在事實面前,地震可視化技術的普及應用使石油行業煥然一新。
探測和識別有價值的油區的任務極其困難。過去許多工程師和地質學家需要幾周到幾個月就可以完成,但現在在先進技術的幫助下,只需要幾個小時或幾分鐘就可以完成。由于超級計算機、高端軟件、可視化等技術的引進,空間技術目前比NASA在石油行業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由于采用了三維地震勘探技術,石油行業估計每年將節約約110億美元。
但是,對技術在石油工業中的應用有不同的看法。現在,有些人認為沒有劃時代的技術革新,只是基于現有技術的一點點改善。例如埃克森美孚和斯倫貝舍正在調查是否能在地震勘探中增加電磁分析,以改善儲層可視化技術。阿帕契不使用大的階梯狀座位區域和特殊的醫療護目鏡,正在研究三維可視化技術。
彼得·羅伯遜說:“我不會把公司的寶藏放在新的三維地震勘探技術上。”他認為技術改進的重要性是稍微提高石油開采的效率和現有油田的開采率。“枯竭曲線扁平化可能比發現新的大油田更有意義。”但是,哈里伯頓公司的總裁戴維·雷薩沒有放棄希望。他認為:“三維地震勘探和定向鉆井技術剛出現時,誰也沒想到其潛力這么大,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應用效果,成為后來的關鍵技術。”他認為,只要石油行業繼續鼓勵技術創新,今天的非關鍵技術明天就有可能轉變為劃時代的關鍵技術。
石油悲觀主義者對石油巨頭發起了猛烈的攻擊:他們已經失去了創新的能力。當然,幾十年前,石油巨頭對自己的專利技術非常自豪,認為技術是他們的競爭優勢。但是,20世紀90年代,石油巨頭大幅削減了對RD的投資,斯倫貝舍和哈里伯頓等專業服務公司提供了技術。與底特律的汽車制造商不同,大部分的研發任務外包給專業的設計公司、零部件甚至零部件供應商。石油大組織空心化顯然為獨立靈活的小公司和國有石油公司等外國競爭對手提供了機會。雖然汽車行業以高門檻而聞名,但石油行業這種“空心化”的趨勢也降低了汽車行業的競爭門檻。
麥肯錫公司的伊沃·勃森估計,石油巨頭上游研發支出從1990年的30億美元減少到2000年的不到20億美元。
同期,專業服務公司對RD的投資從11億美元增加到17億美元。波恩還認為,研發支出減少最多的是美國石油公司。很少有人懷疑休斯頓石油研究中心的石油工程師和地質學家是否在抱怨。地殼運動”公司為石油行業開發了儲層可視化軟件。該公司的工程師羅伊斯·納爾森抱怨說:“他們想勘探石油,但沒有技術。”維爾森曾參與開發石油行業先進的影像軟件“地標測繪”,他的話真的很直截了當。他認為石油行業解雇了很多優秀的技術人員,想從事石油工程勘探和相關領域工作的大學生越來越少。他嘆了一口氣。“我們到了80歲還可以工作。”
技術原本是石油巨頭的中心優勢,但現在意識到了技術業務的錯誤,專業服務公司、“迷你巨頭”、“代表團隊”反而受益。哈里頓公司總裁大衛皮革對此感到滿意。“技術專利和RD業務已經從石油巨頭完全轉型為專業服務公司。和過去不同,我們是創新的發源地!”但專業服務公司的財務指標不及石油巨頭,長期來看投資力度相對較弱。石油行業的這種趨勢類似于汽車業將技術和創新外包給“一流”的供應商,后者的財務實力往往不如底特律的汽車制造商。
對于對抗風險的小型石油公司來說,技術轉讓是福音。特別是在行業合并浪潮之后,石油巨頭非常抵制新技術的嘗試。因為要尋找新的替代油田,需要開發長期的、超大型的項目。雪鐵龍副總經理彼得·羅伯遜表示,“建設周期長,在投資巨大項目中自由嘗試新技術”的風險太大。阿帕契公司總裁史蒂夫·法里斯的態度正好相反。“讓我們問問專業服務公司吧。“你們能提供什么樣的技術?“那么,付錢吧。”紡錘嶺的創新精神似乎被繼承了。
另外,國有石油公司繞開石油巨頭,接觸先進的現代技術,對石油巨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沙特阿美是一家比較成熟的國有石油公司,可以直接從專業服務公司購買技術,但其他很多公司會向印度人求助。阿達科石油公司首席執行官吉姆·哈克特表示,阿達科市值將達到200億美元,年資本預算為30億美元,足以挑戰石油巨頭。他說:“總的來說,我們無法與埃克森美孚抗衡,但有幾個國家可以打敗它。”除了快速決策和技術優勢外,他還認為能源民族主義也是西方小石油公司現在可以利用的優勢。“我們沒有威脅,也沒有七姐妹的歷史負擔。當地人有時甚至不知道我們是美國公司。”
石油巨頭能否恢復技術創新優勢還沒有得到討論。埃克森美孚目前正在努力。公司認為技術是發現未來油田的關鍵,每年投資約6億美元的上游研發,超過了其他競爭對手。當然,利用技術提煉更復雜的油氣產品不是最終的解決辦法。只有在石油替代燃料方面進行創新,才能真正解決石油帶來的新的地緣政治和環境問題。
現在發出了一些積極的信號。其他大型石油公司仿效埃克森美孚,利用加拿大焦油砂和委內瑞拉殼牌油提取污染嚴重的燃料,從甘蔗和玉米中提取乙醇等清潔燃料,將這些替代燃料混合到用傳統方法提取的石油中,制成可利用的汽油對一直堅守石油主導地位的行業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破壞了推動替代燃料發展的一切努力。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前的主要石油勘探公司變成了汽車燃料的“生產者”。
如果這能促進清潔替代燃料的迅速發展,也許是件好事。但是石油巨頭們一定意識到,這將便利他們今后更長時間掠奪世界剩余石油儲備,使世界擺脫對石油的依賴變得更加困難。正如杰里米·萊格特在德國農場研討會上指出的那樣,除非制定促進清潔燃料而不是污染燃料發展的公共政策,否則平衡將從生物燃料向以焦油砂為代表的碳密集型燃料傾斜。無論如何,石油巨頭向燃料制造商的轉型在短時間內降低了汽油枯竭的可能性,進一步駁斥了石油峰值理論。
集中和不足、集中是問題
綜上所述,將來短期內會經常出現機油不足和汽油不足的情況,但是機油枯竭的理論值得關注,但是沒有理由相信明天你的車會沒油。石油產業的真正問題是碳污染和濃度,而不是石油短缺。我們相信世界上現有的大量石油只是不受雪佛蘭等著名的私人控制大型石油公司的控制。國有石油公司的崛起給西方石油巨頭尋找新的替代油田帶來了很多麻煩,削弱了對抗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力量。但是,這只是石油引發地緣政治紛爭的前奏。
越來越多的石油儲備集中在少數國家,給世界帶來很大的麻煩。正如美國入侵伊拉克被譽為“為石油而流血”,美國長期奉行的石油相關外交政策的危害將來只會越來越大。
油價和能源民族主義的居高不下也加強了獨裁統治者的力量,極大地破壞了產油國的民主化進程和經濟發展。最令人擔憂的是,市場力量集中在波斯灣地區的幾個反復無常的國家,這有助于石油輸出國組織控制世界經濟,為新的能源危機奠定基礎。
如果石油和汽車行業正在復蘇,那也是追隨外國公司步伐的結果。特別是美國石油公司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采取了“鴕鳥政策”,沒有正視現實。如果汽車行業繼續提高清潔汽車技術,以“他是我的兄弟”的身份告別石油行業,石油行業的短慮只會搬石頭砸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