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自己勘探開發,‘一針一線’做出來的。”這是流花16—2油田群開發負責人在項目順利投產后激動地說到。
這個油田位于南海珠江口盆地,平均水深410米,它的開采創下我國海上油田開發水深最深、水下井口數最多的紀錄。
這個油田群在開采4個月后,產量就達到了120萬噸,這意味著它的高峰年產量可達420萬噸,可以滿足400多萬輛家用汽車一年的汽油消耗,這無疑是開啟了中國海洋石油的新時代。
那深海油氣探測開采究竟有多難呢?這個油田的開采有哪些影響呢?
首先要從石油和天然氣的重要性說起。
石油由于其衍生的一系列產品已被廣泛地應用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被譽為“黑色的黃金”、“工業的血液”;天然氣在作為基礎能源后,也廣泛應用于居民燃氣、發電供熱、工商業用氣等領域。
有的國家因它們而富得流油,也有的國家因為它們而戰亂連年,特別是自從美元和石油掛鉤后,中東地區因為豐富的石油資源,就沒有再太平過。
石油化工業儼然已經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血脈,那么石油勘探、開采地震數據處理解釋行業對石油勘探的鉆井成功率、油氣采收率和投資回報率等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此重要的戰略性資源,我國的油氣儲備是怎樣一個情況呢?
時至今日,我國新發現了17個億噸級大油田,石油新增探明資源量達到了101億噸。據數據顯示,我國的石油產量可達19492萬噸,也就是日均產量就是接近390萬桶。但由于疫情影響,2020年的石油日產量由往年的400多萬桶,下滑至2020年的近380萬桶,現居世界第五位。
看到這個數據,你可能會覺得,我們國家石油資源挺豐富的啊。但2020年我國對外進口了54239萬噸石油,是自身產量的2.78倍,對于石油進口的依賴度高達73.56%。因為我們擁有的很多,使用的也很多。為了發展,我國每天需要用掉1280萬桶石油,相比之下,我國自己的石油根本滿足不了自己的需要。為了彌補這個缺口,我們不得不依賴進口。
不僅是石油,我國天然氣的情況同樣拮據。在過去一年中,我國天然氣消耗總量為1677億立方米,而我國的天然氣年產量只有1088億立方米,面對同樣的局面,我們依然是依賴于進口,現如今,我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一大油氣進口國。
如果兩樣如此重要的自然資源,我們只能依賴進口才能發展我們的國家,那么這是極不安全和穩定的。幸運的是我們擁有廣闊的領海,海洋底下就是急待開發的“寶藏”。
根據數據統計,我們南海石油儲量達到230-300億噸,天然氣儲量達到了16萬億立方米,是我國發展的重要保障基地。近年來,我國深海油氣資源開發能力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海上大型油氣田已經被發現,而且產量非常喜人。
2020年下半年,我國在南海開采量最大的新油田群,也就是開頭描述的流花162油田群正式投產。僅僅投產4個月,流花162油田已經開采出了120萬噸原油。
雖然這個成績非常出色,但是一路走來確實非常艱辛的。
流花162油田群位于南海深水區,平均水深達到了410米,不僅遠離陸地,而且自然環境非常復雜。
深海油氣探測本來就是世界級別的難題,而南海又處于板塊交界處,地質運動頻繁,同時還伴有高溫高壓的影響,所以我國南海油氣探測可謂是難上加難。
要想精準探測到油氣田的位置,就必須首先克服高溫、高壓、深水三大世界性難題。
為了解決問題,我國開始了一系列的前期科研工作。經過20年的潛心研究,我們終于解決了海管側向屈曲消除、海管偏流析蠟、長距離控制等技術難題,實現了世界最長距離電潛泵變頻供電。
同時,流花162油田水下井口輸送距離達25公里,是迄今為止我國水下輸送距離最遠的油田。
我們技術專家不僅解決了世界難題,而且還進行了創新。
我們首次在流花油氣田采用了全水下的開采模式。顧名思義,所有的開采機器都位于水下,簡直不可思議。在這個過程中,我國有一款“大國重器”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個大家伙就是海上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海洋石油119”。
據了解“海洋石油119”的排水量為19萬噸,甲板面積相當于20個籃球場,上面的電纜總長達到了1500公里,使用的全部鋼材加起來,不亞于一座山。若是百年不見的颶風襲來,它依舊巍然不動。
它就是一個可以在海面上移動的油氣處理工廠。一天可以處理2.1萬方原油以及54萬天然氣,這個處理能力可以和陸地上一座占地30萬平方公里的超級油氣處理廠相比擬。
作為在一艘船上的油氣處理工廠,“海洋石油119”可以隨時隨地行駛到需要它的地方,這大大節約了我國石油開采,提煉以及使用的時間,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流花162油田的開采以及“海洋石油119”都是我們強大的國力以及科技力量的完美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