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20年新冠疫情將對全球能源需求產生巨大影響。受到各國封鎖措施影響,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能源需求下降了3.8%,其中大部分需求下降發生在3月。不久前,美國和歐洲幾國已經宣布,計劃在5月重新恢復國內部分地區的經濟,據此預計4月可能是全球能源需求受本次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月份。
報告提出以下假設:在未來幾個月中,全球大多數國家針對新冠流行采取的封鎖措施將逐漸放松,同時經濟將逐步復蘇。基于該假設,IEA預測2020年全球能源需求將下降6%,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能源需求下降量的7倍,這一下降幅度前所未有,相當于全球第三大能源消費國—印度的全部能源需求。其中,發達經濟體降幅最大,預計美國的能源需求將下降9%,歐盟將下降11%。
根據IEA收集的30個國家/地區的每日數據,能源需求下降量取決于封鎖措施的持續時間和嚴格程度。截至4月中旬,處于完全封鎖狀態的國家每周的能源需求平均下降25%,處于部分封鎖狀態的國家每周平均下降18%。據測算,每月全球范圍內的封鎖政策將使全球年度能源需求減少約1.5%。
從用電量看,封鎖政策實行期間工作日的用電量和模式與疫情發生前的星期日相當。在施行完全封鎖政策的地區,用電需求已經下降了20%甚至更多,施行部分封鎖的地區用電需求所受影響相對較小。預計2020年全球用電需求將下降5%,這將是1930年代大蕭條以來的最大降幅。
對此,IEA署長比羅爾指出,疫情之下幾乎所有主要能源的需求都出現急劇下降,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承壓顯著,僅可再生能源在用電量大幅下降的情況下還能維持原來的需求量。目前確定長期影響還為時過早,但是這場危機中涌現出的能源產業將與之前明顯不同。
分類來看,煤炭需求承壓最為嚴重,其需求量與2019年第一季度相比下降了近8%。首先,以煤炭為基礎的中國經濟第一季度受到疫情影響最為嚴重。其次,天然氣和全球各地區可再生能源需求量的持續增長給煤炭帶來了挑戰;一季度溫暖的氣候也限制了煤炭的使用量。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煤炭需求將下降8%,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出現的最大跌幅。繼2018年達到峰值之后,今年燃煤發電量將下降10%以上。
石油需求也受到了嚴重打擊,一季度石油需求下降了近5%。交通和航空業占全球石油需求的近60%,由于這兩個行業受限嚴格,截至3月底,全球公路運輸活動較2019年平均水平減少近50%,航空活動減少60%。
今年天然氣需求預計將會下降5%。這將是自20世紀下半葉開始大規模使用天然氣以來出現的最大幅度下降。
可再生能源將成為2020年唯一需求量增長的能源。由于具有優先并入電網和較低的運營成本,可再生能源發電在全球發電量中所占的份額預計將會激增。盡管今年幾個關鍵地區的可再生能源供應鏈已暫緩,但光伏和風電加之水電仍有望在2020年將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提高5%,其增長速度將低于往年。
作為低碳電力的另一主要來源,核電發電量預計將下降3%。此外,電力行業以外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勢頭也較差,例如由于交通限制減少了混合燃料等燃料的需求,今年全球對生物質燃料的需求也將出現驟降。
由于能源需求整體下降,(主要是煤炭和石油使用量的減少),全球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將在2020年下降8%,達到201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創下有史以來二碳排放的最大降幅,是2008年金融危機所致降幅的六倍。
整體來看,各國的封鎖措施推動了全球電力結構向包括核電、水電、風電和光伏在內的低碳電力結構的重大轉變,預計低碳能源在今年將占全球總發電量的40%,超煤電6個百分點。
而受到總體用電需求下降和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加的擠壓,預計2020年,煤電和天然氣發電在全球電力結構中所占比例將下降3個百分點,降至200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