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指導、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浦發銀行聯合主辦的“2018中國資產管理年會”在上海舉行。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楊濤在智慧金融主題論壇上作主題演講時表示,雖然技術打破了原有的金融邊界,但是主流金融機構的創新能力仍然在全球值得高度重視,他們仍然是金融創新的重要主體和載體。
當我們談到金融科技創新時,過去是類銀行中介更受關注,實際上技術在資本市場的運用,在直接金融當中的運用,遠早于間接金融體系。比如股市、匯率、利率、能源、貴金屬等金融產品交易中,其實早就是機器算法主導,某種意義上,金融科技已經在全球資本市場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楊濤表示,可以把金融科技活動分為支付結算類、存貸款與資本籌集類、投資管理類跟市場設施類等,現有的分類有些混亂,需要進一步厘清。
除此之外,每一種創新都需要理清,在整個金融體系當中有可能帶來系統性風險還是非系統性風險,否則難以繞過未來監管的關注。比如像貨幣市場基金疊加支付之后,發展到一定程度,監管層認為對于系統重要性可能產生一定的風險沖擊。同時,新技術可以有效應用到風險管理當中,如有效應用于監管,用于機構的合規設計等。
楊濤認為,在未來這些年,技術如何服務于風險管理和安全,從宏觀、行業,到微觀三大層面,都會形成一個藍海。
金融科技如何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比較?比如P2P對標美國的信息中介,它是一個類證券的信息中介,做的是結構化產品的設計,不是一個類銀行的信息中介,更不是個人對個人的信息中介。
“所以當我們保持信息中介對標美國,同時又按照類銀行機構監管的時候,肯定會出現扭曲和矛盾。”楊濤稱。
如何在抓住機遇發展的同時避免風險,楊濤表示有一個原則是必須堅守更清晰的監管底線與政策邊界。我們的政策在發展過程當中,經常容易走極端,要么就是空白,要么出了問題之后過度依賴窗口指導、行政性措施。這些都是需要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