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由人民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與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普惠金融創新發展峰會”舉辦。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在峰會上表示,過去幾年,政策引導和技術發展加快了我國普惠金融領域的創新,將我國普惠金融帶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峰會上同時發布了《中國普惠金融創新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我國普惠金融創新呈現出的4個新特征,分別為: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參與主體更加多元化;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迅速,并有可能成為未來發展的主流;普惠金融商業模式不斷創新,可持續得到極大改善。
首先,從產品和服務的角度看,普惠金融不僅包括信貸,還應包括儲蓄、投資理財、保險、支付、匯兌、租賃、養老金等全功能、多層次的金融服務;從企業客戶角度看,甚至還可能會增加管理咨詢、財務顧問、現金管理等其他的服務內容。
其次,從參與主體角度看,近年來普惠金融的參與主體已逐步發展成為包括商業銀行、政策性金融、非銀行金融以及金融科技企業等在內的,多層次多元化的普惠金融機構體系。
再次,數字普惠金融發展迅速。微眾銀行行長李南青表示,我國目前仍存在傳統銀行觸達不易、服務不充分的中低收入人群。由于日常金融消費和生產經營需求長期得不到充分滿足,這些人群對現代金融服務的獲得感并不強。李南青認為,普惠金融的要義是機會平等。“開業3年多來,微眾銀行重點拓展兩大業務領域:一是面向長尾人群提供小額消費貸款,助其提前實現美好生活;二是面向小微企業提供經營周轉貸款,助其創業創新成功。”李南青說。
最后,從普惠金融商業模式的角度看,一些新的普惠金融模式已開始形成,普惠金融成為許多機構競相進入的藍海。
以“平安普惠”為例,其向增信方和資金方輸出基礎信貸審核咨詢服務,并整合增信方和資金方的金融資源,為借款人提供多元借款服務解決方案,助推金融資源流向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普通工薪人群等普惠金融人群。值得注意的是,《報告》也指出了普惠金融迅速發展帶來的部分新問題,例如,怎樣更好地關注客戶視角的風險,以更好地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如何規范金融機構行為,讓普惠金融業務與審慎監管要求相一致,以更好地管理金融機構的風險?“這些問題,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創新來解決。”曾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