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一直是我國天然氣需求的旺季。而今冬,在環保政策及“煤改氣”政策的加持下,京津冀地區天然氣新增需求快速上漲,給這場保供戰帶來了非一般的壓力。
8月21日,發改委和環保部等聯合發布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方案提出位于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2+26”城市在住宅取暖方面實現以氣代煤、以電代煤。
據測算,受此政策影響,“2+26”城市新增天然氣需求52億立方米,京津冀新增天然氣需求為31.6億立方米。
伍德麥肯茲數據顯示,今年,京津冀地區占中國冬季天然氣需求增量的一半。京津冀地區新增的巨大天然氣消費需求將會給今年冬季的天然氣保供帶來更為嚴峻的考驗。
應對這一挑戰,華夏能源網記者梳理了京津冀地區冬季保供的三個重要渠道及其建設現狀,并試圖總結下京津冀打贏這場保供戰的勝算有多大。
渠道一:外省入京津冀輸氣管道
管道輸氣能力:公開資料顯示,目前,京津冀地區主要氣源性長輸管道主要有中石油的陜京一線、陜京二線、陜京三線、永唐秦管道,大唐國際的克什克騰煤制氣管道和中油新興能源的應縣—張家口線。
陜京管道是該地區的核心主干線,最大天然氣輸氣能力達353億立方米/年;克什克騰煤制氣管道和應縣—張家口線管道最大輸氣能力為52億立方米/年。
近日,中石油陜京四線已經進入全線調試階段,預計月底即可如期正式投產輸氣。京津冀地區的管道氣輸送能力理論上將新增250億立方米。
計劃:今年,陜西管道四條管線的總輸氣計劃是390億立方米,除去一二三線合計340億立方米外,陜京四線的計劃約為50億立方米。今年,陜京四線僅作為調峰使用。
挑戰一:管道供氣保障的關鍵是有足夠的氣體從國內氣田或進口管道注入中石油陜京管道。
目前,中石油正在加快安岳氣田、青海東坪氣田和塔里木克深氣田等重點氣田建設,保障新建產能及時投產。與此同時中石油和中海油正在加大山西等地的煤層氣等非常規資源的生產供應。此外,陜京四線的氣源主要是西氣東輸二線、三線輸送的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進口天然氣,氣源相對充足。
但上述氣源在供應端的發力效果如何,能否保障足夠的天然氣注入陜京管道仍然有待驗證。
挑戰二:除氣源供應保障之外,協調好管道上中下游各地區的用氣需求也十分重要。
“過去,中石油在陜京管道問題上曾經犧牲天然氣產區的需求,以確保首都地區的天然氣需求。但在今年天然氣輸送量大幅上漲的情況下,中石油能否繼續這樣做,平衡地區利益是另一個問題。” 伍德麥肯茲天然氣市場顧問汪雯稱。據悉,中石油陜京管道的起點陜西省近幾年冬季遭遇多次氣荒,今冬以來關于陜西氣荒的報道又頻頻出現。
而京津冀內部地區的天然氣保供也需要協調。據了解,陜京天然氣管道系統和克什克騰煤制氣主要供應北京,中途下氣給河北省和天津市,應—張線供應張家口市。汪雯稱,如果中石油不允許河北從主干線增加天然氣的下載量,河北省也很可能遭遇天然氣短缺。
渠道二:儲氣庫調峰設施
儲氣能力:我國儲氣庫建設起步較晚,發展緩慢。《中國天然氣發展報告(2017)》白皮書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已建成地下儲氣庫18座,有效工作氣量為64億立方米/年,約占全年消費量的3%。
京津冀地區目前有大張坨、板南等儲氣庫群,調峰量25億立方米以上,采氣能力約6500萬立方米/日。其中,中石油目前在天津和河北擁有四個地下調峰儲氣庫。調峰儲氣庫雖然儲量相對較小,但卻在調峰和保障供氣安全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計劃:無具體數據。
但9月28日,發改委聯合國家能源局下發了關于《全面開展天然氣儲氣調峰設施建設運營情況自查和整改的通知》,要求各地級及以上城市、各主要供氣企業全面開展天然氣儲氣調峰設施建設運營情況自查和整改,督促各地和有關企業加快儲氣調峰設施建設,加大儲氣庫的儲氣力度,力爭今年迎峰度冬期間能發揮作用。
挑戰:京津冀地區的儲氣庫總體調峰量增長緩慢,調峰儲氣庫在解決京津冀今冬天然氣需求增量上可能作用有限。
渠道三:LNG接收站
LNG接收能力:目前,京津冀地區共有兩個LNG接收站,分別是中石油曹妃甸LNG接收站和中海油天津LNG接收站。而中石化目前正在天津建設另一個終端,但由于施工延誤,無法滿足今冬需求。
計劃:中石油曹妃甸LNG接收站最大氣化外輸能力4200萬立方米/日,中海油天津LNG接收站最大供氣量達2500萬立方米/日。去年冬季,中石油曹妃甸LNG接收站一直超負荷運轉;而中海油天津LNG接收站利用率一直較低,冬季大部分時間利用率僅有20%,十二月才達到50%。預計今冬,主要油氣公司會大量外采進口LNG,相關LNG接收設施滿負荷運行,全力保障用氣。
挑戰一:中石化目前正在天津建設另一個終端,但由于施工延誤,無法滿足今冬需求。
挑戰二:由于LNG接收站數量少,導致國際現貨LNG資源不能快速到達中國。
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實現超預期的增長,其中很大一部分增量來自于進口LNG。今年前三季度,天然氣消費量1677億立方米,增長18.4%。而國內天然氣產量增長僅為8.3%,進口管道天然氣增長僅5.2%,均落后于天然氣消費增速,而其中的缺口則由進口LNG來補充。
進口LNG已經成為了京津冀冬季保供可依賴的重要渠道之一。伍德麥肯茲數據顯示,今年冬季,中國的LNG進口量將達到2000萬噸,同比增長40%。
道達爾集團駐中國總代表曾對媒體表示,國際液化天然氣資源豐富,但中國冬季天然氣卻出現了供應緊張,由于中國LNG接收站較少,國際現貨LNG資源不能快速達到中國。
綜上所述,管道天然氣仍然是京津冀地區冬季保供的最重要渠道,僅陜京四條干線的輸氣量就達到了390億立方米;而受制于我國調峰儲氣庫的不足,儲氣庫仍然只是作為最冷月份保供的應急手段,京津冀地區調峰儲氣量僅為25億立方米;而LNG接收站作為一個不可或缺的補充,曹妃甸和天津的LNG 接收站馬力全開,冬季預計能夠為京津冀地區供氣約60億立方米。
而面對今冬京津冀地區天然氣保供的挑戰升級,能否順利打贏這場保供戰仍然是一個問號。
總的來看,在今年的供暖季,天然氣資源的供應總體是充足的,對重點地區高峰時段的用氣需求都作了針對性安排,居民生活和采暖等重點用氣需求是有保障的。
伍德麥肯茲天然氣市場顧問汪雯表示,伍德麥肯茲的供需平衡分析表明,如果所有的供應來源和基礎設施都能很好的運作,就可以避免京津冀氣荒的發生。但是,如果出現嚴重寒流,則很有可能出現臨時性的短缺。
好消息是,根據國家氣候中心專家的權威預測,今冬很有可能是暖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