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傍晚,有市場消息稱,監管層正就全面規范金融機構資管業務起草新規,擬對銀行、信托、證券、期貨、保險、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等金融機構發行的所有資管產品進行統一管理。
《21世紀經濟報道》稱,在相關新規定中,監管層明確提出“打破剛性兌付”,且可能考慮按照募集方式對資產管理產品進行分類統一規制,將不同種類產品的杠桿率趨于統一管理,并消除多重產品的嵌套行為。銀行信貸及收益權類資產禁止或考慮禁止被資管產品投資,禁止表外化發展該類產品,另一方面也要限制非標產品規模。
截至發稿,該消息未獲相關監管部門證實。
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告訴界面新聞,這個《指導意見》確實存在。該人士對界面新聞表示,文件由央行主導,還處在中前階段,尚未上報審批。目前,正在三會之間征求意見修改。
近年來,中國資管市場規模迅速擴大。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中國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總規模約51.79萬億元(注:資管總規模中的私募基金規模及證券公司直投子公司的直投基金規模為實繳規模口徑),較上年增長31.4%。而這一數字還不包括作為中堅力量的銀行和信托。根據中國光大銀行和波士頓咨詢公司此前聯合發布的報告,2015年,全口徑下的中國資管市場規模達93萬億元,其中銀行理財占總規模的27%。
在金融分業監管下,資管市場由各行業監管部門針對各自管轄的機構分別管理,在確定的投資者范圍、產品準入、募集方式、信息披露等方面監管標準各異。監管之間的重復、交叉和真空,推高了監管成本,同時也不利于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因此,市場各方均對統一的資管業務監管標準抱有期待。證監會亦早在2014年就提出,將在金融監管協調會的機制下,加快推動形成分工合理、標準統一的資產管理業務監管體系。
一位大行研究員對界面新聞表示,由于資管業務涉及產品和機構種類眾多、范圍甚廣,此次多個監管部門一起討論制定新規是較為恰當的選擇,且更容易形成有利于市場健康發展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