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省發改委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改革決策部署,緊扣投融資管理關鍵環節,立足優化投資環境,深度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
著力為企業“瘦身減負”,優化和改善企業投資管理。按照企業投資項目核準范圍最小化和最大限度下放核準權限的原則,對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進行修訂,并將目錄作為企業投資項目管理負面清單,對目錄以外的企業投資項目一律實行備案管理。針對當前投資項目報建手續繁多等問題,按照最大限度清理規范現有審批事項原則,對涉及我省的56項投資項目報建審批事項進行了清理規范,清理規范后報建審批事項減少為34項。
著力為企業提供便捷服務,實現由“管理”到“服務”的轉變。所謂“便捷”,就是優化審批流程,簡化審批程序,縮短審批時間,在程序上由“串聯”審批轉變為“并聯”審批,在方式上由“事前審批”轉變為“事中事后監管”,真正讓市場主體“少跑腿、不跑腿”。作為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創新投資管理方式的關鍵舉措,全省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于2015年底建成運行,所有審批、核準、備案的非涉密投資項目,均通過在線平臺統一受理,生成項目代碼,并作為該項目在全國范圍內唯一的身份標識,貫穿項目全生命周期各個環節。截至目前全省通過在線平臺辦理投資項目審批事項近23.5萬個。通過在線平臺的推廣應用,一是改變了過去“串糖葫蘆”式的投資項目辦理方式,通過在線平臺實現同時受理、同步辦理,沒有先后順序,防止互為前置,有效減少審批所需的時間。二是減少了辦事企業的往來奔波。以備案事項辦理為例,項目單位只需在開工建設前通過在線平臺將相關信息告知項目備案機關,項目備案機關收到全部信息即為備案,項目單位可通過在線平臺自行打印,實現了“不見面”辦理。
著力加強制度供給,激發社會資本活力。圍繞“投什么、誰來投、怎么投”,出臺了進一步促進民間投資的若干意見和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實施意見,通過加強制度供給,加大激勵支持,加力項目推介,真正讓社會資本愿投、能投、敢投。一方面,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投資參與公共服務、環境資源、生態保護、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建設。按照“非禁即準”的原則,堅決取消不利于民間資本投入的條件和門檻,讓民間資本暢通無阻。另一方面,全面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針對PPP項目推進中投資者關心的問題,結合不同領域項目特點,從完善投資回報機制、優化用地政策、創新金融服務、創造公平環境、加強輿論引導等方面對PPP項目建設提出了具體支持政策,并建立了基礎設施PPP項目儲備庫,加大項目宣傳推介力度,取得了積極進展。截至目前,我省共有210個傳統基礎設施領域PPP項目落實了社會投資主體、項目總投資1658.55億元,其中,153個PPP項目開工建設,項目總投資1102.90億元。蕪湖市城南過江隧道、滁州市第三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一期、滁州市來安產業新城等PPP項目被國家發展改革委列為PPP項目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