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了一上午,懶得做飯訂個外賣;淘寶里“淘”的牛肉干手工自制還不貴;朋友圈里的私家小廚做的飯菜果真有“媽媽的味道”……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用手機進行網上訂餐日益成為一種時尚,各大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借勢迅速崛起,大有越“炒”越熱之勢。但也有個別商家以“非手工”冒充“純手工”、將“流水線”說成“私家小廚”……給人們“舌尖上的安全”帶來了隱患。
為保障網絡食品安全,2016年10月1日起,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正式發布并實施《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對網絡食品生產經營的監管方式等給予了明確規定,未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未建立食品生產經營者審查登記、信息不公開等行為均將受到食藥監部門的處罰。日前,記者對《辦法》在我市的實施情況進行了調查和走訪。
【現象】
線上食品交易:買賣雙方需求大
近日,王女士將自己的購物車囤得滿滿的,瘋狂搶購的商品中,自然少不了“吃貨”必備糧食。王女士說:“我生活中絕大多數東西都是在網上買的,水果、零食等入口食物也不例外,既省錢又省時間,多方便。”
28歲的張先生是美團外賣的一名“外賣小哥”,騎著摩托穿梭于街道是他的日常工作。張先生表示:“從上班開始,一天都沒有閑時間,尤其是到了飯點,電話催個不停,訂單接到手軟,有時候連摩托車都累得‘罷工’了。”
30歲的劉女士在本地開了一家餐廳,主售水餃、蓋飯、面條等相關菜肴,為了推廣自家產品,劉女士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曬出相關產品,沒想到反響還不錯,在上班一族中迅速“火”了起來,每到飯點店里店外忙得不亦樂乎。“一開始只是一時興起,沒想到訂‘貨’的人還不少,所以就一直做下去了。”劉女士說。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在追求“美食”的道路上,不論是買方還是賣方,都因為線上交易享受到了便捷和實惠。而在供求雙方需求量都比較大的情況下,線上食品交易也火爆起來。
【觀點】
越來越火的網絡市場:食品安全問題引擔憂
隨著線上食品交易的越來越熱,越來越多的賣家加入了網絡交易中。但問題也隨之而來:買個衣服還有不合身的情況,退貨退款不可避免;可是線上買的食物或者訂的外賣都吃進肚子里了,怎么退貨退款?
淘寶資深買家李女士近期在某寶上買的“手工鍋巴”就出現了問題。“鍋巴不僅碎得太厲害,而且口味太重,麻辣的超級辣,五香的特別咸,前一晚吃的不是很多,第二天嗓子就特別疼!”李女士說,因為嫌麻煩懶得退貨,就把剩下的鍋巴扔掉了。
記者在淘寶網上隨機搜索了“手工曲奇”、“手工糖果”、“自制食品”等相關詞匯,并進入相關店鋪首頁進行查看,發現大部分商品均有“該用戶已通過淘寶食品特種經營認可”等相關資質證明,并顯示有“1000元”、“9888元”等不同數額的保證金,不過也有部分商家并沒有顯示營業執照和食品經營許可等相關手續。
記者又登錄了“餓了么”、“百度外賣”、“美團外賣”等多家外賣APP,查看資質后發現,有的商家在資質一欄顯示了營業執照和食品許可證,有的只顯示了營業執照,個別商家沒有任何顯示,還有的甚至未顯示商家營業資質信息查看入口。
“網上訂餐、買食品確實比較便宜,多數味道也不錯,又直接給送到家門口,挺方便的。但因為看不到實物,肯定還是會擔心制作、運輸過程中的安全問題。”采訪中,不少市民表達了這樣的擔憂。
【方案】
安全問題愈加矚目:相關政策應聲出臺
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2016年10月1日起,《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正式發布并實施,為自制食品、外賣、私家小廚等網絡食品交易制訂了相應的規章制度,以保證消費者入口食品的安全性。
《辦法》中規定,入網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依法取得食品生產經營許可;入網食品生產者應當按照許可的類別范圍銷售食品,按照許可的經營項目范圍從事食品經營。這一規定保障了消費者的權益,使其可以放心囤貨,享受物美價廉的同時免除后顧之憂。
《辦法》對食品經營者也提出了要求,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在通信主管部門批準后30個工作日內,向所在地省級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備案,取得備案號。對私房菜、農產品加工、糕點烘焙之類的“家庭廚房”等自建網站交易的食品生產經營者未履行相應備案義務的,由縣級以上地方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處5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互聯網消費大勢下,“為便捷買單”成為理所當然的事。然而,買了“便捷”,失了“健康”,卻是得不償失。毫無疑問,加強食品安全管理是一件“大事”。《辦法》的施行,為“舌尖上的安全”保駕護航,確保了廣大網民在網絡上消費的安全。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此前并沒有專門針對網絡食品安全監管的法律法規,《辦法》的提出填補了相關規定空白,也為今后的執法工作提供了依據。今后,他們將嚴格依照《辦法》相關要求,加大對網絡食品的監管力度,全力保障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