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14年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元年,2015年是互聯網金融監管年,2016年就是這一行業的整治年和生死年。在互聯網發展和創新得到監管認可的同時,非法集資、詐騙、自融等行業亂象不容忽視。從年初開始,互聯網金融行業整治風暴不斷,“驅逐劣幣”大洗牌已然開始。網貸行業成交量在加速上揚的同時,收益率開始回歸合理區間。小型平臺逐漸退出市場,大型平臺則轉型升級為互聯網金融集團。未來行業將何去何從可能無人知曉,但大家都知道網貸行業的出現帶動了社會進步。
網貸成交量:突破3萬億
在互聯網金融的整治風暴中,整個行業成交量在近幾個月出現下降,不過11月環比出現了增長,同比看來仍然創造了“亮眼”成績。2016年11月網貸行業成交量為2197.34億元,這也是歷史上首次單月成交量突破2000億元大關。截至2016年11月底,網貸行業歷史累計成交量為31847.67億元,突破3萬億元關口。從數據上看,整個行業狀況有所回暖。網貸行業于2015年10月實現了第一個萬億元,用時超過七年之久,第二個萬億元僅僅用了7個月時間,第三個萬億元用了6個月。很多投資者為了避險,紛紛從小平臺轉向大平臺進行投資,帶動了整個行業成交量的上升,這個行業并沒有想象中悲觀。
綜合收益率:走向合理區間
2016年11月,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為9.61%,環比下降了7個基點(1個基點=0.01%),同比下降了264個基點。自2016年8月24日《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出臺后,網貸平臺資產端競爭加劇、合規調整成本增大,部分平臺主動下調綜合收益率,不過由于網貸“雙11”不少平臺加息來吸引投資人,使得11月綜合收益率下降速度有所放緩。目前主流綜合收益率區間仍分布在8%-12%,平臺占比為51.42%;其次為綜合收益率在12%-18%的平臺,占比為33.44%,8%以下低息平臺占比較上月有所下降,為10.08%。不過,網貸行業收益率下行并非壞事,在此前出現的眾多跑路事件中,高收益成為投資人誤入陷阱的誘餌,未來網貸行業收益區間將更加合理。
集團化:大平臺的選擇
互聯網金融行業也出現了“馬太效應”,小平臺被淘汰,大平臺在升級。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11月底,P2P網貸行業平臺融資次數近57次,融資金額超152億元人民幣(含陸金所融資,不含平臺自身未公布或未公布投資方的平臺)。行業在政策引導下開始“二八分化”,互聯網金融企業集團化發展可以通過精細化運作深耕細分領域,各子品牌相互獨立,也可以建立一道政策風險的防御墻。但如同硬幣正反面,集團化架構對企業管理能力會形成一定考驗,很多集團化并不是“破繭成蝶”,可能只是停滯不前。
銀行資金存管加速落實
截至2016年10月底,廣東華興銀行、民生銀行、浙商銀行和江西銀行等36家銀行布局網貸平臺資金存管業務,并共有216家正常運營平臺宣布與銀行簽訂資金存管協議,約占同期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總數量的10.03%。其中有161家與銀行簽訂直接存管協議;53家與銀行簽訂聯合存管協議;2家與銀行簽訂銀行直連協議。完成銀行資金存管系統對接方面,共有102家平臺完成銀行資金存管系統,約占同期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總數量的4.74%,其中有89家平臺是于2016年完成銀行資金存管系統對接。其中完成銀行直接存管系統對接的平臺有68家,完成銀行聯合存管系統的有32家,2家平臺上線銀行直連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