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與餐飲,誰加誰?
自從2013年以后,互聯網仿佛能和任何產業都聯系起來。
教育+互聯網、工業+互聯網、乃至餐飲+互聯網。
單就餐飲與互聯網融合,其實就有兩種方式“互聯網+”和“+互聯網”。
別看區別只是加號一個在前一個在后,但是意義傳達出來就完全不一樣。
“+互聯網”
“+互聯網”的模式意味著,在傳統模式基礎上不變,借用互聯網工具或思維進行革新。
在德國,+互聯網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種模式,制造業大企業的企業家都說是+互聯網。
“互聯網+”
“互聯網+”更多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它會對傳統經濟形式進行攻擊,真正把傳統經濟和新經濟整合。
Uber便是一種顛覆式的模式
在美國比較多的是“互聯網+”企業比如Uber,那些新興經濟的一些企業家,他們更多也強調“互聯網+”。
于是,“餐飲+互聯網”便意味著:在不改變傳統餐飲經營模式的前提下,借助互聯網工具進行改革。
“互聯網+餐飲”則意味著顛覆傳統餐飲經營模式,真正將互聯網模式嫁接在餐飲模式里。
兩種模式孰優孰略?
“互聯網+餐飲”的茫然
“互聯網+餐飲”這一派,主張顛覆。這一派別代表的餐飲老板,多是新派餐飲人譬如BAT出身的赫暢。
他們懷揣著“互聯網思維”渴望顛覆,曾試圖用外賣模式顛覆傳統店面模式。
因為他們相信:人力成本、房租成本這些傳統餐飲人面對的問題,一旦放在互聯網上就迎刃而解。
然而他們卻發現,這些成本并沒有消失,只是轉移到了高額的補貼和流量上。
另外一個例子,人人湘聯合創始人劉正。曾希望借助互聯網無人點餐模式,顛覆傳統餐飲服務人員管理難的問題。
但后來人人湘的CEO穆劍坦言:“人人湘也經歷過一些坑。第一個坑,現在人人湘的模式是不要收銀員,不要服務員等。其實因為做餐飲,服務非常重要,這樣的模式可能會有一些問題。”
從顛覆到細思量,“互聯網+餐飲”的支持者也陷入了茫然。開始研究起那一輩輩老餐飲人,專心做品牌的方法。
“餐飲+互聯網”的火熱
與新派餐飲人有別,一些意識到互聯網力量的老派餐飲人,更多的是“+互聯網”的擁躉。
他們不要用互聯網給自己的品牌大換血,只求利用互聯網工具降低營銷成本、增加獲客渠道等。
他們深信:傳統的餐飲經營模式不會錯,用好互聯網手段會錦上添花。
譬如金百萬的創始人鄧超就認為:“第一,互聯網改變消費者獲取信息的渠道。第二,互聯網這一工具幫助餐飲企業提高了效率,改變了成本結構。”
黃記煌創始人黃耕認為:“我覺得互聯網就是一個工具,不去利用好工具,你可能就落伍了。當然怎么用放在每個企業、每個人身上都不一樣。”
對于“+互聯網”,他們認為互聯網只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出現的結果。就好比數碼相機出現替代了膠片相機,但并沒有革新成像技術一樣。
所有的餐飲環節最后都會嵌入互聯網,卻并沒有新生成一種東西,比如服務+、環境體驗+。
但是有一點:只要有線下店的餐飲,那它一定是傳統餐飲。至于說最后他成為平臺還是會變成傳統的東西,這是一個歸集的過程。
結語
不管是赫暢如今的迷茫;還是穆劍當下的醒悟。
“餐飲+互聯網”與“互聯網+餐飲”孰優孰劣依舊難以一言概之,這里不是地獄,他處也不是天堂。
兩者都有自己的滄桑。
餐飲與互聯網的玩法,還需要越辯越明。
您是看好“+互聯網”還是“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