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金融是基于社交關系的網絡金融行為,互聯網化的社交信用,便于信用積累和信息公開,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擴展資源空間,使社會閑散資金在更廣的空間范圍內得到有效配置。
“社交金融對現有的征信體系是很有意義的。”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徐建國在近日召開的普陀山論壇上表示,“由于我們金融體系逆生長,一開始只有四大行,后來才有一百多家城商行和更多的民間合作機構,加上這幾年經濟增長大家口袋有錢,有投融資需求就有新的商業空間,社交金融在這樣的背景應運而生” 。
近日,由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主辦的“社交金融的機遇與挑戰——2016普陀山論壇”在浙江舟山舉行。來自金融及法律領域的十多位專家學者、互聯網金融企業代表浙江普陀山,圍繞“社交金融”這一普惠金融時代的重要創新同臺論道。
中國社交金融目前處于歷史機遇期,中國民間借貸的龐大需求沒得到滿足,這種需求和供給之間的不平衡也成為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源動力。
社交金融的價值同樣受到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執行院長傅蔚岡的高度認可。他認為社交金融的發展,能夠有效的助力經濟結構調整,實現普惠金融的價值,并在風險可控的同時,激活民間借貸與經濟活力。“十多年前,馬云怎么能想到淘寶網的交易總額會在今后占到中國零售總額10%的規模。假如說借貸寶或者說社交金融占到中國民間融資10%,我們想想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
在傅蔚岡看來,社交金融的優勢主要有兩個。一是,類似以前的網上購物,把兩個人之間的事情,引入到一個中介平臺,可交易,有記錄查詢。,平臺可以運用自己的借貸數據為社會提供公共品,類似為民間利率提供指導。“浙江地區的利率大概是多少,我要借錢百分之多少可以通過這個借到,這樣可以實現更低的成本,也讓出借方獲得更高的收益。通過這些微小的工作,可以擴大市場,激發經濟活力。”
從個人而言,傅蔚岡對互聯網社交金融帶來的便利也有著切身體會。“十多年前創業做外貿生意的時碰到很多困難,銀行不借錢,只能打電話跟熟人借錢,但是一對一打電話效率不高,我記得業務最好的時候,一天至少要打15個電話借錢。”
傅蔚岡如是感慨,“如果那時候就有類似借貸寶的社交金融平臺,對我那個小公司是個好事,現金流會產生更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