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即將過半,全球貿易寒冬卻仍未遠離,然而區域合作,特別是我國聯結亞太經濟圈和歐洲經濟圈的“一帶一路”逆勢突圍,為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往來注入了新的增長動力。
來自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為17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最大的進口來源地國,是9個沿線國家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國。2015年,中國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雙邊貿易總額達9955億美元,占全國貿易總額超過四分之一。
分析認為,我國“一帶一路”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基建和設備領域,與此同時,新的競爭優勢也在不斷涌現,尤以跨境電商的成長變化最為顯著。在企業家博鰲論壇上,我們注意到,許多傳統企業紛紛將跨境電商作為助力企業“走出去”的重要路徑。論壇首席戰略合作伙伴瀘州老窖集團也在積極打造定位于“海外生活用品第一品牌”的跨境電商平臺,促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與酒業等實體產業相結合。
有專家學者預計,未來十年,我國對沿線國家的出口額將占出口總值的三分之一。這無疑將成為我國外貿整體下行背景下的一大亮點,同時也成為許多企業在外貿寒冬中找尋新機遇的契機。
但我國對外貿易不斷出現的新業態,加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步伐不一,文化制度差異較大,可能涌現新的貿易摩擦,也給監管部門提出了新的考驗。參加論壇的企業家表示,對于海關、商檢等監管部門,必須采用適應新貿易方式的監管體系,需要體系創新與重塑。
對此,海關總署研究室研究二處處長蔡俊偉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實現沿線國家間的貿易便利化。當前“一帶一路”要實現貿易暢通還面臨著口岸基礎設施落后、物流通道“通而不暢”、非貿易性壁壘較多等諸多問題,貿易便利化水平亟待提高。
專家稱,隨著“一帶一路”貿易的不斷深化,沿線國家也將逐步構建起自由貿易的新格局。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遲福林在論壇上介紹,在服務貿易加快發展,而貿易保護明顯抬頭的背景下,建立自由貿易區網絡勢在必行。
遲福林建議,“可以在'一帶一路’沿線建立多邊、雙邊、區域性、全球性的自由貿易區,也可以單向跟某些中歐國家建立能源經濟圈,跟亞歐建設旅游經濟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