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專家指出,相比起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更能代表一個國家的整體實力尤其是軟實力。當前在我國外貿步入新常態,貨物貿易負增長的背景下,加快發展服務貿易可以引領我國外貿整體的轉型升級。不過,作為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我國的服務貿易一直是逆差而且排在美國之后,國際競爭力不足、開放度不高、人才缺乏等問題仍制約著服務貿易制度的創新。
商務部數據顯示,我國服務貿易從1995年至2015年已連續21年逆差,而且逆差規模總體呈擴大趨勢。2015年,我國服務貿易逆差為1366.2億美元,近三年來,我國服務貿易逆差均保持在1000億美元以上。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國務院的支持政策通過減稅、設立引導基金和方便融資的方式,有側重地鼓勵高技術、高附加值的企業發展服務貿易,有利于提升服務貿易水平,優化服務貿易結構。在他看來,創新發展試點的設立能推動豐富我國服務貿易品種,提高服務貿易的效率,擴大服務貿易的覆蓋范圍。
此外,通過擴大開放來發展服務貿易也被業內視作有效途徑。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助理宋泓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國服務業發展的水平和質量相差太遠。過去多年發展制造業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有限度的開放可以促進國內改革,提升國內經濟水平。因此面對服務業依然不發達的現狀,對外開放是一條有效的路徑。
事實上,通過負面清單的模式,四大自貿試驗區已經在服務業開放方面率先進行了探索。去年5月,經國務院批復,北京市成為全國首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將在三年試點期內率先推動科學技術服務、互聯網和信息服務、文化教育服務、金融服務、商務和旅游服務、健康醫療服務等六大重點領域擴大開放,形成在全國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專家指出,從四大自貿試驗區內的服務業開放,到北京市開展擴大服務業開放綜合試點,再到服務貿易創新的15地試點中對服務業開放的探索,未來我國服務業開放將邁向新的高度。服務業的擴大開放與經濟體制創新相結合,關鍵在于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推動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