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創園區基地達到62個
“創新是推動深圳文化發展第一動力。去年市委第六次黨代會后,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李小甘同志提出要圍繞建成與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相匹配的文化強市,制訂《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實施方案》,作為‘十三五’期間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深圳市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辦公室主任王躍軍介紹,10多年來深圳的文化創意產業保持了平均20%的增長速度。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已成為深圳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主體和產業集聚、交流的重要平臺。到去年為止,深圳已有62個文創產業園區和基地,今年新增申報文博會分會場將近30家,每一家都是一個園區,發展速度相當驚人,將進一步提高產業集約化水平和競爭力,增強產業的發展后勁。
對此,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全球文化產業學術聯盟主席范周教授表示,在過去的十年中,我國文化產業初具規模、產值占比逐年提高,到2015年總產值幾乎接近GDP4%,“十三五”規劃提出“文化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這意味著未來10年這一數字要達到5%。
“文化+”向外尋求產業“藍海”
范周表示,在“互聯網+”背景下,網絡文學、電子出版、主題公園、自媒體等新興文化業態正在搶占發展機遇,文化產業也在發生著一次深刻的“裂變”,真正的“藍!币欢ㄔ谖幕酝,“文化+”和“互聯網+”的融合發展,將推動新的文化產業生態鏈形成、加速文化貿易走出國門,未來哪里有網絡哪里就可能成為現代互聯網文化產業中心。
對此,臺灣成功大學創意產業設計研究院教授仲曉玲建議,文化創意園區需要創新發展,構筑文化創意的生態“同心圓”,即“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生態-互聯”良性循環,讓園區升級成為促進者或資源整合者,打破邊界,實現信息互通和協作強化。
深圳大學副校長、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李鳳亮教授指出,目前,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但存在著核心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不強,創作原創力下滑,文化產業園區“空心化”,新興文化業態中科技強而文化弱等短板,因此,“文化創新”被擺到了重要戰略位置。下一步,“以文化論輸贏”將成為區域、城市、文創企業競爭的重點,只有以開放的心態對待文化發展與創新,才能葆有更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