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育“大會展”新業態:促使會展業與文化產業的邊界融合
會展業被譽為“拉動經濟的火車頭”,近年來,受到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展會不僅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晴雨表,同時,對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也有一種引導作用。大型會展舉辦期間,能帶動餐飲、旅游、交通、服務等相關產業的聯動發展,因此,高水準的展會也就成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和“新引擎”。甘肅在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確定了圍繞“一帶”、建設“三區”、打造“十三板塊”的戰略布局。其中,把“節慶賽事會展”作為“十三板塊”的主要任務之一。今后,應該通過深度挖掘、整合、聯動相關產業資源,在展會、會議、節慶協調發展的基礎上,積極拓展和延伸相關產業鏈,促進會議、展覽、節慶與商貿、物流、旅游、文化、廣告、媒體、演藝、體育等相關行業融合發展,并且實施以“節、會、展、演、賽、游”為主要內容的“大會展”發展思路,努力培育各種會展品牌走“大會展”之路。一方面,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把展、會、演、節、賽一起納入文化產業的經濟范疇,實施文化、會展、旅游、貿易、投資、物流互動戰略,實現展會的系統效應;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三區的核心城市——蘭州、敦煌和天水的輻射效應,通過與會展中心城市的合作、對接,在相關區域內舉辦會議、展覽、論壇等,借此放大會展經濟的區域帶動效應。
二、培育會展業的“O2O”新平臺:“互聯網+”時代的文化會展新模式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移動互聯網產業快速發展,信息技術的導入,使得展會活動的效度、精度、廣度和深度得到準確的優化。特別是借助大數據工具,展會活動的信息量化得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傳統商業模式與新技術的聯姻,成為當下會展業界的新途徑,這使得買家和賣家都獲得革命性的體驗。曾經為企業帶來巨大回報的展會營銷,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展會營銷與網站營銷正在相互轉化交融:眾多B2B網站打造“永不落幕的博覽會”;而有遠見的展會公司也開始嘗試自建B2B網站或與B2B平臺展開合作,將展會的資源移植到互聯網中,紛紛成立會展網站。網絡會展具有低成本、高效率、覆蓋面廣、跨時空、服務便捷等諸多優點,目前被一些大型展會普遍采用。甘肅省文化會展產業要緊跟時代趨勢及時作出戰略調整,打造會展業態線上線下交互發展的“O2O”模式。
三、培育“國字頭”文化會展品牌:充分發揮會展品牌的帶動效應
目前,在甘肅舉辦的展會項目數量很多,而且呈現逐年遞增的發展趨勢,但是從單個展會的影響力上,甘肅能拿得出手的還不多。綜觀甘肅會展業態的現狀,目前尚存在“五多五少”現象,即小型會展多,大型會展少;節慶類會展多,綜合類會展少;消費型會展多,貿易型會展少;重復性會展多,創新性會展少;臨時申辦會展多,固定品牌會展少。目前,除“蘭洽會”外,尚無其他國家級、區域性、綜合性常態化大型品牌節會展會。以展會平臺作推手,拉動產業需求,整合產業資源,促成企業與產業的轉型升級的“雙輪驅動”發展模式尚不成熟。繼3月29日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之后,7月16日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也頒布了《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促進全省展覽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這為甘肅省會展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也為甘肅文化會展產業發展指明了出路和方向。
2014年12月,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正式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規劃,成為承擔向西開放這一國家使命的重要載體,也將成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商貿往來的重要平臺。應當在充分利用“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段區位優勢,圍繞把我省建設成為國家向西開放重要門戶和次區域合作戰略基地的戰略定位,努力打造“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這一重要展會品牌的同時,還應該對省內目前已形成一定規模、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中國蘭州投資貿易洽談會、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天水伏羲文化節、中國(甘肅)國際新能源博覽會、中國(慶陽)農耕文化節、中國(臨夏)國際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博覽會等展會,加大支持力度,提升規模和檔次,努力將其打造成為國際化水平高、全國知名的品牌展會,形成一個合理有序、互相補位、錯位發展的文化會展產業“樹形”品牌體系。
當前,文化會展產業正在經歷著由“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為輔”模式向“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模式轉型,即使由政府主導或主辦的展會也應該確定一個固定的、專業的執行團隊去運營,并引進考核機制。與此同時,對展會自身的定位,也應該有所轉變。展會不僅是交流展示的平臺,也應該是行業權威數據發布的平臺、促成商務合作的平臺、全民互動的平臺。甘肅省在發展文化會展產業的同時,應該加大力度、多途徑的培育“有文化、懂市場、善經營”的復合型文化會展人才。與此同時,也要加大力度,支持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針對文化會展產業的研究工作,從而更好地為文化會展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