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作為股權投資從業者,本文主要從公募股權眾籌的行業特性上進行論述其必然的持久性。
需要說明的是,作者在股權眾籌上進行了新的分類。把私募股權眾籌劃歸到私募股權基金類別。公募股權眾籌是證券業在互聯網環境中分化發展起來的,公募股權眾籌屬于證券業的新’物種’,屬于新品類,應該分化出一個新的子品類,故此把私募股權眾籌劃歸到基金類別。
一 、公募股權眾籌特性:
1、公開
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只有公開才能接受社會監督和行業監管。投資者會像逛淘寶商城一樣進行公募股權眾籌投資,合規性交給監管機構,以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為核心來進行監管中介機構。
2、小額
例如項目融資額為一千萬元人民幣,規定投資人的最高投資額為一萬元人民幣,需要有一千位股東,這已經超越了公司法規定的法定200人限制,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項目失敗,一萬元對于投資者來說也不會造成家庭破裂和局部的社會動蕩,整個過程就是一個自愿的過程。只要全程按照監管機構的要求公開披露信息。那問題就來了,如何管理這一千人股東團隊,需要一個監事會出面成立一個公司治理委員會,看是否按照監管機構要求及時公開披露信息。并及時溝通反饋股東和項目經營團隊信息。所以說小額可取、可操作。項目方融資額也要寫明以分散化為主。充分發揮大眾股東的參與性,這也符合公募特性,就是要廣泛性。充分發揮股東的’六個身份’的作用。發揮群眾的力量,’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一個正反饋循環。有利于持續性繁榮實體經濟。
(六個身份:①財務投資人②第一用戶③宣傳員④調研員⑤銷售員⑥監督者)
3、豁免
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改革已經進入到新的深度,現實的矛盾就應該用符合實際情況的辦法來解決。絕不能搞一刀切。法無禁止即可為是對從業者而言的,法無授權不可為是對監管者而言的,兩者是矛盾的,對于監管者唯一要做的是要指明方向和執行嚴格監管程序,制定項目披露標準,只要程序合規合法項目就合法,至于投資盈利和虧損交給投資者自己來判斷,中介機構只起到信息提供者的作用。而且是充分披露信息和公開透明項目信息。項目如果信息披露不及時,那么就要嚴懲,作者建議應該以保護中小投資人的利益為核心,違法監管規定的,處以2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或者終生監禁。筑起違法成本真正高壓線,直接用嚴刑峻法管住信息披露的及時性和有效性。只有像農民種地那樣,種地之前先打壟,先建溝渠,才能長出好莊稼,才能豐收。首要任務是要畫好法紀圖,只有先建溝渠的監管規則才是好的監管規則。之后就是實施監管規則,對于超過公司法規定的200人限制,可以允許豁免報告,這已經取得共識,因為在整個過程中已經按照監管機構的法律法規文件及時公開披露信息。不存在內幕交易和違法操作。
項目披露文件應該按照招股說明書格式進行信息披露。
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是規則經濟,不是門檻經濟,現在有很多觀點支持對中介機構設立門檻。對于這樣的觀點作者是持反對意見的。這就好比爹沒有出息,指望兒子有出息一樣,如果設立第三方平臺的門檻就能保證不違法,不內幕交易嗎?!顯然是不成立的,只有首先建立一套嚴格的監管體系,不論誰來做中介機構,就按照這個監管體系做。如果設定門檻一定會出現大欺小,強欺弱的現象。檢驗一個監管體系是不是好的體系,不是中介機構說了算,不是項目方說了算。更不是監管當局說了算,是廣大的投資者,’人民群眾’說了算。投資者會用腳投票。一旦法制化的監管體系建立后,任何人都可以成立中介機構從事公募股權眾籌業務。只要你按照監管體系披露信息就可以。盈虧與否就全部交給投資者與項目方。如果項目方惡意或者存在欺詐行為同樣也是嚴刑峻法規則。作者相信一旦以保護投資者利益為核心的監管體系建立并實施,一定會出現欣欣向榮的局面。
豁免是制度要求,是監管體系的要求,監管機構唯一的職務就是裁判員。禁止做運動員。
4、大眾參與為主要特性。
這是股權眾籌最有魅力的地方,公募股權眾籌是最底層的,服務群體和服務人數最廣。服務項目周期最持久。
如圖2所示是資本類型與資本結構關系圖,主要說明公募股權眾籌是可大眾參與的普惠金融形式。是有群眾基礎的。
從圖2 可以看出公募股權眾籌涉及人群最廣,但是又服務種子期,正好是實施藏富于民的最好方式。
第一,發展股權眾籌是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債權是要還的,主要解決的是經營性的問題,而股權合伙制是不用還的,體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主要解決的是原創性的創新創業的問題。
第二,以前一個人想創業都是熟人圈子融資。有的靠家人,朋友。現在有了公募股權眾籌可以邀請陌生人來合伙做一件事。這就變成了眾人拾柴火焰高。依靠人民的力量,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有利于激活社會生產關系和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并且所投資的項目都是服務于實體經濟,避免了現在債權投資和金融理財產品的空轉現象。大大提高了資金配置效率。其實,實體經濟才是創造財富的主體,虛擬經濟主要起到調節資源效率作用。
二 、作者認為公募股權眾籌的作用有如下幾點:
1、公募股權眾籌是國家服務和繁榮實體經濟重要的金融手段。
2、公募股權眾籌增加了創業者(團隊)多元化融資渠道。走向’合伙人+眾籌’模式。
3、滿足家庭資產配置多元化的需要。實現藏富于民的目標。
調動社會積極性,投資者在這里有”六個身份”,第一是財務投資人(施肥的人),投入資金獲取資本增值,第二是(第一用戶)由于自身有這樣的需求可能就投資了這樣的項目;第三是宣傳員,我們要重新定義公司,現在是社群經濟時代,員工和客戶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第四是需求提出者(調研員),眾多的有共同需求的人集合到一起共同發起一個共性需求,就可以立項,然后組建一個團隊進行實施。第五是銷售員。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一個私人項目化管理的時代每個人會參與到不同的項目中,但是在每個項目中承擔的角色是不同的,這樣每個人就最大化的發揮除資金以外的效能。參與到項目中的各個環節,自己用的好,可以分享給伙伴,如果產生實際的購買行為,系統會自動提取利潤分成到指定賬戶。第六是監督者的身份,因為公開,因為小額,致使項目每一步都會受到監督,監督依據是監管機構的法律文件,不會干擾到項目團隊的正常運營。最后項目團隊目標就是使股權權益最大化。最后就形成了一個啞鈴型的結構。一端是大眾投資人,一端是市場,中間是項目團隊。
4、公募股權眾籌,讓創業者重新定義了公司,打破了員工與用戶的界限。通過互動的形式,用戶可以參與到項目中來。
三、 風險規避
既然公募股權眾籌有諸多特性和作用。那么在實際的操作中如何規避風險,作者有幾點建議
1、公募股權眾籌適合做種子期的項目,可問題來了。什么樣的種子期項目值得投資呢。作者建議是投資的項目一定是聚焦到一個能開創并主導一個品類的項目上來。要投資分化成新品類的項目。這就涉及到項目定位的問題。選擇項目唯一的標準就是,你是品類中的第一個做的。網絡時代具有天然的壟斷性,互聯網上的競爭與現實世界中的實體零售界競爭不同。在現實世界中,每個品類都趨向于由兩個品牌主導,而在互聯網世界,每個品類都趨向于被一個品牌所主導 。
第二個進入就有護城河。創業項目拋棄以顧客為導向的原則選擇項目,轉向以競爭為導向的原則選擇項目。在競爭環境中只有第一名才能活得更好更久。因為在用戶的心智中第一個是代表權威,代表品類領導者。選擇項目就是選擇用戶心智的第一的位置,如果不是第一的位置就不要選擇。任何行業到最后都會形成兩家企業壟斷這個市場,種子期的項目有一個好處就是一開始就能做到開創一個新品類,市場上用戶是依據品類來思考,依據品牌來選擇。品牌的背后是品類。
一開始的項目要聚焦到一個產品,一個細分品類。一個市場,形成專家品牌后,適時推出第二品牌。禁止做品牌延伸,那樣會稀釋掉品牌的溢價空間和品牌影響力。比如最近的格力,在用戶心智中格力代表空調。而且是空調的代名詞。你和別人說。我去買個格力。人們會知道你要買一個空調。現在情況是,格力做手機了,這就稀釋了格力的品牌。你說我去買個格力,人們會疑問,你是買空調還是手機。這就是品牌延伸帶來的危害。所以現在格力很危險,要立即停止格力手機的研發,全部投入到空調業務當中來,因為格力只代表空調這一個品類。如果董明珠要推出手機,那么可以采用推出第二品牌的戰略。而且要聚焦到占有一個詞,這個詞就是人們心智中的位置。就好比奔馳車代表’速度’,寶馬車代表’駕駛的機器’,沃爾沃代表’安全’,如我要買一個安全的車,在人們心智中第一選擇就是沃爾沃。因為沃爾沃品類選擇就是安全。品牌必須聚焦。聚焦到一個分化的品類中。分化產生機會,進化增強競爭力。比如華為一直是通信行業進化的領導者。華為持續性的科技研發投入就說明了進化是增強競爭力的。
就好比公募股權眾籌就是代表股權眾籌這樣一個品類。當人們提到股權眾籌,第一反應是公募股權眾籌,而且只代表一個品類,股權眾籌品類就是公募股權眾籌。不會出現私募股權眾籌。這就是文章開始做分類的動機和目的。
2、收益分散,風險也就分散,大眾參與看似會因其社會問題,但是所有的失敗的風險都分散到很多人的身上,一旦發生項目失敗,每個人只是損失了很小一部分。不會因其產生家庭破裂和社會動蕩問題。
3、對于公募股權眾籌的三方中介平臺,不應該選擇做通用綜合類的平臺,而應該選擇做重度垂直類的中介平臺。這樣有共同需求的投資者和創業者都選擇有共同興趣的平臺。這個平臺也將成為代表這個行業的公募股權眾籌品類的代名詞。企業唯一的目的就是開創并主導一個品類。讓品類成為品牌的代名詞。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認知控制的世界里,頭腦中的認知,決定了我們的行為。實際上任何情況下都只有專家型產品和高度聚焦的競爭者才是最后贏家!
公募股權眾籌必將在中國持久繁榮。在國民經濟中繁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