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五年,文化產業無疑已經成為中國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在這里,深圳的經驗,或許可以給全國的文化產業發展一定的啟發。
四大優勢成就“文化+”模式
五年前,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浪潮剛剛興起,深圳根據自身的區域產業特點確立了“文化+科技”“文化+創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的發展模式。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帶動了原有的高新技術、產品加工、創意設計等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如今,文化產業的“深圳模式”已經日臻成熟。
據統計,2014年深圳市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實現1560億元,占全市GDP9.8%,同比增長約15%。連續五年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
深圳發展文化產業具有先天的優勢。作為我國最早建立的經濟特區,深圳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位于珠三角地區,毗鄰港澳連接海外。深圳的交流合作,特別是連接海外的能力非常強。融合發展、包容交流的氛圍,讓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優秀文化在深圳形成一種態勢。”他說。
同時,在充分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深圳的任何新興產業都能得到迅猛發展。葉建強口中的“市場優勢”,就是深圳在完全遵照市場規律前提下,為近些年的新興文化產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讓深圳成為全國乃至世界聞名的創意設計之都。
此外,深圳還擁有“人才優勢”。這是座移民城市,各行各業人才的涌入,成為這里創新產業的核心軟實力。
“目前,從數據上講,帶動深圳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是四大支柱產業:高新技術、金融、物流、文化產業。這些支柱產業,恰恰是帶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很好基礎。”這是深圳的“技術優勢”。高新科技與文化的結合,產生了“文化+科技”的模式;金融行業與文化的結合,產生了“文化+金融”;傳統物流與文化的結合,產生了“文化+貿易”的模式。由此看來,在深圳發展文化產業得天獨厚。這幾年深圳的文博會,包括從文博會延伸出來的各個分會展,提供了具有競爭力和活力的市場。
“產業鏈+創新模式”
深圳發展文化產業得天獨厚,可以從近些年的“深圳文博會”中體現出來。據統計,2014年5月舉辦的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總成交額達2324.9億元。充分體現了文化產業在深圳的聚合力、競爭力和活力。
作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文化產業發展的排頭兵,經過幾年的發展,深圳已經探索出文化產業發展的深圳模式。
“深圳的政策環境,對文化產業發展十分有利。只要是新興產業,政府就會大力支持。同時,深圳也有產業配套方面的優勢,如在科技、服務、貿易方面的配套支持下,形成了上中下游十分完善的文化產業鏈。”
此外,近些年,針對文化產品走出去的戰略部署,深圳正在建立以“金融資本與文化貿易對接”的方式,破解文化產業融資難題。比如,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組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鼓勵上市融資、私募基金融資;聯合保險資金、風險資金和銀行機構,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設立國家級“文交所”等等。
“藝術品投資”開啟深圳模式
來自深圳的E當代美術館參加了今年9月舉辦的“2015藝術深圳”。盡管是一家新成立的民營美術館,他們展示了一批重量級的中國當代藝術名家作品,讓參觀展會的觀眾眼前一亮。
執行館長張曦予告訴記者,僅在今年上半年,深圳就有五、六家新成立的當代藝術機構。“深圳的企業在前30多年中積累了大量財富,一旦進入一個新興行業,資金不是問題,技術和人才也可以迅速引進。”她透露,由于近期股市、地產的下行,一些孵化期投資項目開始轉向藝術品行業,預計未來兩到三年,中國當代藝術或將再次迎來一輪高峰。
近些年,一些深圳的地產企業加大對文創項目的投入,特別是一批民營、私營的當代美術館、藝術機構的成立,為藝術行業提供了雄厚的資金,也為藝術品投資在深圳市場繁榮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
“市場不會一成不變,而是需要更多的活力、競爭力。”正是基于這個信念,葉建強認為,在深圳推廣當代藝術恰逢時機。盡管,“在文化藝術的發展方面,深圳與"北上廣"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特別是當代藝術。北京、上海、廣州、香港,他們辦的各種類型的藝術博覽會,有些比較成功,有些也在探索之中,他們的經驗教訓都值得借鑒。”
今年12月,深圳文博會主辦方還將舉辦另一場“1+n”模式下的工藝美術、創意設計產品的展示、交易博覽會。在追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如何將北京、上海、廣州、香港的成功經驗借鑒過來,發展成自己的行業特色,是擺在葉建強和他的團隊面前的難題。
“我相信文化是流通的。通過交流合作,實現文化的流通,文化產業要發展。文博會不單要做大,還要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