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主持召開國務院專題會時指出:“近段時間的國際市場動蕩,給世界經濟復蘇增加了新的不確定因素,我國金融市場、進出口等受到的影響也在加深,經濟運行遇到新的壓力!
最近幾年,中國經濟已經由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向7%左右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F今,即使是GDP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也面臨不小壓力。
中國經濟曾經依靠“投資”,包括房地產投資和政府主導基礎設施投資,以及“出口”這兩個引擎,維持GDP的高增長態勢,F在這兩個引擎都熄火了,國內面臨通縮壓力,海外需求疲軟,也就難以維持過去那種經濟高增長。
宏觀層面可能只是GDP數字少增長一兩個百分點,而微觀層面(企業或私人投資)受到的沖擊將是立竿見影的。
舉例來說,2008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第一季度,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中國增速GDP降到6%,企業的效益立刻大幅下滑,財政收入也出了問題。如果未來幾年,這個增長速度不是僅兩個季度,而是持續地降到了6%-7%,會出現什么情況?
中國經濟是速度效益型經濟,中國GDP增速高一點,企業效益就好一點,經濟增長速度一旦下來,效益就會下降。中國企業很難在GDP低增速下盈利。這會觸發中國股市的估值區間不斷下移,也使期貨市場的行情走勢長期陷落于空方主力之手。
GDP的減速,對于企業或私人投資來說,將大大影響各種資產的布局。過去的投資,不論是投資實業項目,還是投資各種證券,都是以高收益作為前提的,如果速度下來了,人的預期發生變化了,各種資產是要重新布置的。這時候可能會導致泡沫破裂,資產減值或者品質惡化。商業銀行有很多長期貸款,比如很多五年到期的貸款,五年以后會怎么樣?
以前的高回報資產,現在變成低回報資產,那么資產本身就會出現很大幅度的貶值。當資產價格以駭人聽聞的頹勢暴跌時,就會造成一場嚴重的“資產負債表衰退”。
1989年日本經濟巔峰跌落,在微觀層面造成的沖擊至今未能完全消弭。
野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曾在《大衰退》一書中記錄:日本六大主要城市商業不動產的價格,從泡沫高峰期到位于谷底的2003年和2004年,分別暴跌了95%和87%,資產價格大大縮水,而當初為了獲取這些資產,或以這些資產為抵押得到的貸款數額并沒有改變。打比方說,一家企業原本擁有價值100億日元的土地,現在土地只值10億日元,而資產負債表上依然保持70億日元的負債,原來擁有凈資產,突然變成了60億日元的凈負債,資產負債表出現了一個大窟窿。
“日本大衰退”的前車之鑒,是否能成為中國經濟和投資持續穩健增長的后事之師?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持續下跌,企業負債率的持續升高,中國經濟正面臨更嚴峻的“資產負債表衰退”風險。